如何破解當前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的困境?怎樣正確認識建設發展和文物保護的關係?在我國進入大發展大建設、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我們應樹立怎樣的文化遺產觀?如何使發展和保護統籌兼顧,相得益彰?本期“時事觀察”,將在這些方面作出思考。
文物不是“絆腳石”“搖錢樹”
謝辰生
作為一個為文物奔走了大半輩子的人,我既為我國文物工作取得的各項成就感到欣慰,也為當前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巨大挑戰憂心忡忡。我認為,對文物工作而言,今後的20年,是事關我國文物古跡存亡絕續的關鍵20年。文物是最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毀損,難以修復,就“過這村,沒這店”了。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應對此多一點清醒,多一份責任,多一些行動。
“建設性破壞”和“開發性破壞”威脅文物生存
今天,我們很痛心地看到,許多文物古跡正陷入各種不當利益的重重圍困中,要麼被拆毀,要麼被侵蝕,要麼被占用,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總的來說,我國文物面臨兩大主要威脅。
一是“建設性破壞”,在一些地方,城市建設和工程項目壓倒一切,文物“讓道”成為慣例,甚至不經過科學論證和合理規劃,直接就把珍貴的文物古跡一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