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的保護只能加強
陸建松
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轉型時期往往是文化遺產被破壞的高危險期。過去幾十年,我國的文化遺產遭受了巨大衝擊,今後幾十年仍將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高風險期。在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中,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是我們遇到的一個世紀難題,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大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
我國文物保有量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一直以來,許多無約束的建築熱和房地產投機活動,使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物遭受巨大破壞。在工程建設中肆意破壞文化遺產的風氣席捲各地,其破壞規模和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受暴利驅使,我國的文物盜掘和走私活動一直屢禁不止。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全國至少有四五十萬座古墓被盜。據海關統計,每年我國都有成百上千起文物走私案件發生,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文物被走私出境。
長期的文物破壞和流失,已經造成我國文化遺產資源日趨枯竭,導致“文物大國”面臨嚴峻的文物危機。據初步統計,我國已經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點近47萬處,我國博物館約2900家,粗略估計,全國文物藏品不超過 2000萬件。
這些數字是什麼概念?英格蘭地區面積只有我國的七十三分之一,而其受到國家登記保護的文物點達到50萬處,各類博物館有3000餘座,其中大英博物館目前擁有藏品700萬件。建國歷史僅200多年的美國,各類大小博物館有16000餘座,其中美國斯密森博物院收藏文物藏品達1.3億件。因此,無論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還是歷史的悠久程度來說,我國現存的文物保有量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樹立“文物優先,保護第一”的文化遺產保護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