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裘元倫:歐洲債務危機與歐洲的未來走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3 01:02:07  


 
  歐美國家最近二三十年對國際形勢嚴重誤判的另一個表現是在經濟全球化問題上。自1979年中國走上市場經濟發展道路,1989-1991年間東歐劇變、蘇聯瓦解之後,世界上幾乎所有重要一些的國家都走上了市場經濟之路,經濟全球化從此具有真正“全球”的含義。商品、服務、資本、人力的國際自由流動速度大大加快,流動規模急劇擴大。這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全世界一下子有20億左右的“新”勞動力參與到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之中。這些勞動力中的絕大多數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吃苦耐勞。他們的勞動工資一般僅占所在國出口產品成本費用的百分之幾,而歐美國家相應比重則在一半左右。這使發達國家的同行難以與之競爭,加上資本、企業甚至整個行業外遷,對歐美國家的經濟與就業發生一定的影響;當然,也給那裡的消費者等帶來不少好處。讓歐美國家更感緊張的是,這些廉價勞動力開始時主要在勞動密集型工業部門,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特別是那些有一定文化知識技術的人正日益進入資本密集型甚至知識科技密集型行業,這給西方世界同外部國家的經濟關係從以前的強調互補、合作添入了從此更多關注替代、競爭的新因素。這些後果是歐美許多國家始料不及的,特別是歐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表明,它並不像早先有人預言的“美國化”、“西方化”。所有這一切的後果是,經濟全球化出現了利益重新分配的新局面。西方世界固然獲得了意義深遠的制度性利益(“市場經濟”推廣到了全世界)、規則性利益(由西方主導制定的國際經濟規則推行到了全世界)、典範性利益(迄今為止公司企業經營範本基本上還是來自西方)以及巨大的商業性利益(通過貿易、投資、技術等);但總體說來,世人對西方的信心有所下降,尤其是對歐洲。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從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中獲益,但與此同時,另有一批最貧窮、最落後的國家幾乎被排擠到了經濟全球化的邊緣,處境艱難;一些“新興國家”則獲益匪淺,它們利用現有國際經濟秩序框架,揚長避短,努力發展壯大自己,又適逢歐美陷於困境,在國際上迅速崛起,成為促動形成新的世界格局的主要因素。

  然而,新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至今還遠未定局。誠然,伴隨著“新興國家”崛起而來的世界力量對比中發生的某些位移,最近這場危機與衰退帶來的沉重打擊,更是讓歐美國家目前顯得困難重重,而且還會“痛苦”一些時日,但人們不宜過於低估西方的自愈能力。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自由市場至少已經死過10回”:“死於布爾什維克革命、法西斯的國家干預政策、凱恩斯主義、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經濟控制、工黨於1945年取得勝利、又一次的凱恩斯主義、阿拉伯石油禁運、安東尼•吉登斯的‘第三條道路’和目前的金融危機”(英國《金融時報》2009年2月11日)。西方將最終挺過這次危機和衰退,並可能會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一個已經大大變化了的世界上。同時,“新興國家”借“後發優勢”將會繼續發展,相對地位還將進一步提高。與此相對應,西方地位還會呈現相對下降。對此,人們不必過於看重。自從18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第一個開始工業革命,並用大約一百年的時間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美逐漸牢固地確立以來,歐美主要國家迄今還從未發生過某個國家絕對衰落的情景,相信將來仍將如此。如果考慮到經濟數量與質量是兩碼事,科技創新與模仿是兩碼事,一般社會穩定與社會公平公正是兩碼事,有房有車有錢與人的道德教養是兩碼事,一般國家的國際合作與歐盟程度的國家聯合是兩碼事,那麼,歐洲在當今這個世界上仍占著某些相對優勢。歐洲並不是“沒落的貴族”,而是世界的先行者。當然,歐洲人必須十分重視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嚴重經濟衰退和最近債務危機給歐洲地位與聲譽所造成的損害,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