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象來說,其實是傳統文化熱當代的國學熱提示著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族自尊與自信的高揚,開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
然而傳統文化並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傳統文化並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遇到的一切問題。
1 “國學”作為漢字詞匯,在歷史上最早
是指周代在國都建立的國家官學。18世紀日本出現“國學”學派,以“國學”指日本自己的古學,以與來自中國的學術相區別;這種把“國”作為“本國”意義的用法,在近代日本發展出“國粹”派,主張保存本國文化,反對歐化主義。受此影響,20世紀初,我國學者提出“國學”的概念,總體上是作為“西學”的對照概念來使用的,其中的“國”是指“本國”,“學”是指學術文化。中國人所使用的“國學”當然是指區別於外來文化的、中國本有的學術文化,這是近代國學概念產生的最初意義。在此後的文化論述中,漸漸形成了三種國學的用法:第一種是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輸入以前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所創造的學術體系,所謂學術文化意指學術形態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學術形態的文化,如民俗等。第二種是用來泛指中國傳統文化,其範圍大於學術文化,一切傳統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內。第三種則是指近代以來我國學者採用古今結合的方法對傳統學術與傳統文化所作的研究體系,即國學研究。明了國學概念的三種意義,我們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象來說,其實是傳統文化熱,其國學概念是在第二種意義上使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