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出土的陶器均為屈家嶺文化中期的典型器物,代表的年代為4800年以前,而它們所屬的地層又直接叠壓在城墻的內坡上面,說明古城建造的時間大致與此相近,城頭山立刻成為當時國內已經發掘出來的最早的一座城址,一年後即被評為199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992年10月中旬,何介鈞率領考古發掘隊正式進駐城頭山,大規模考古發掘的序幕拉開了。
為了繼續揭示城頭山築城的真實情況,何介鈞要求在繼續清理西南探溝的同時,從古城的東、南兩面由內到外又分別開挖了兩條探溝,穿過城墻延伸到了護城河,因為他很清楚,光靠西南城墻一處是不能完整揭示整個築城情況的。
就在對城墻西南探溝進行清理的過程中,考古人員突然從墻基中段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文化層,從中出土的陶器則是另外一種屈家嶺的典型黑陶,它代表的年代是距今5200年到5300年,比傳說中的黃帝時期還早二三百年!
1996年12月,當西南城墻探溝剖面完全清理出來後,一個讓人驚詫的畫面出現在考古人員面前:一道寬 8至10米、殘高2米的墻體外坡竟然與大溪文化早期的壕溝內坡連為一個整體,由於在大溪文化土層下是完全的原生土層,城頭山的歷史上限也最終定格在大溪時期。
大溪文化是長江中游新石器晚期文化的較早代表,最早發現於四川巫山的大溪,距今有5300年至6500年的歷史,當時的社會已經開始出現了貧富分化。
隨即,考古人員在大溪城墻裡發現了一個過去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灰坑,裡面出土了大溪文化的粗泥釜和紅衣粗弦紋陶器,經碳14測定約有6000年的歷史,因其包裹在第一期城墻的土裡,顯然築城的時間不會晚於這個時間,也就是說,城頭山古城的歷史起碼達到了6000年!
基於幾處城墻剖面的整體分析,城頭山築城的歷史暴露無遺:它的第一次築城是在大溪文化早期,距今約6000年;第二次築城是在大溪文化三、四期,距今約5500年;第三次築城則是在屈家嶺文化早期,距今有5300年;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築城是屈家嶺文化中期,距今4800年。由於城墻頂面只有石家河中期文化層,表明此時古城已逐漸廢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