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11日,中國作家協會在京舉行“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圖為分組討論會現場。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主持,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圖正中),作協書記處書記張健(右一)等出席。
|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電/新世紀以來,伴著中國的經濟崛起,中國文學呈現出蓬勃發展、百花盛開的繁榮景象。據統計,中國每年出版文學圖書約15000種,僅長篇小說每年就多達1000多部,2009年,長篇小說實體書出版更是達到了3000多部,創作數量成倍增長。
然而,在全球掀起中國熱的今天,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又有多少走向了世界呢?
日前,在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來自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和中國等十幾個國家的30多位漢學家、翻譯家和專家,以“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翻譯——經驗與建議”為主題進行了熱烈地研討,講述了中國文學在不同國家的譯介和傳播現狀,並以自己的翻譯實踐和經驗為中國文學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建言獻策。
中國文學譯介傳播在世界遭遇尷尬
“2009年,全美國只出版了8本中國小說,僅占美國外國文學出版總數的4%。”“在英國劍橋大學城最好的學術書店,中國文學古今所有書籍也不過占據了書架的一層,其長度不足一米。”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當代文學已有一千餘部作品被翻譯介紹到國外,特別是新時期以來,大量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包括中國大陸、港澳台和海外華文作家以中文創作的文學作品)被陸續翻譯介紹到海外,被譯介的作家在230位以上。這些成果凝聚了中外翻譯家長時間艱苦寂寞的付出,但相較於中國文學豐富多樣的發展態勢,仍顯得遠遠不夠。
各國漢學家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譯介雖然不斷取得突破,但由於各種原因,始終未能進入主流圖書市場。
美國翻譯家白睿文提供了幾個數字:2009年,全美國只出版了8本中國小說,僅占美國外國文學出版總數的4%。
談到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曾翻譯過餘華《活著》等文學作品的白睿文反問,在海外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等擁有很高知名度,但有多少人了解丁玲、莫言、王安憶、餘華等作家?《臥虎藏龍》、《英雄》等大片頗受歡迎,但又有多少人讀過魯迅的《阿Q正傳》、茅盾的《子夜》?而恰恰是這些文學作品,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深層信息和特征,需要加以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