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美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政策目標具體表現為:確保和強化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加強對中國的偵察和監視;推動構建多邊安全機制;爭取對該地區安全事務的主導權;以南中國海問題牽制中國的發展。
這一時期美國與東南亞國家在軍事互訪、後勤支援、軍事培訓及軍火貿易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增多,聯合軍事演習的目的也越來越直接針對所謂南中國海爭端。在這其中,2004年1月舉行的美菲“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開始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演習地點首次選擇在南中國海有爭議的海域;二是演習目的首次界定為“抵禦外來侵略”。
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在中國周邊海域,兩國船隻已經幾度“狹路相逢”。特別是2009年3月8日發生的中美艦艇南海對峙事件,被認為是自2001年中美軍機相撞事件之後,兩國之間發生的最為嚴重的軍事態勢。在這一過程中,先是菲律賓國會於2月17日不顧中國反對通過所謂“領海基線法案”,將中國領土黃岩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劃歸其有;緊接著馬來西亞總理兼國防部長巴達維3月5口登陸南沙群島的彈丸礁和光星仔礁“宣示主權”;而美國國防部則在3月9日就中美艦艇對峙事件發表聲明時指責中國船隻在國際海域“騷擾”美國海軍在“公海”執行“任務”,並且強硬地表示將繼續執行這些“任務”;隨後中國派出漁政311船抵達西沙永興島,旨在擔負專屬經濟區巡航管理、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護漁護航以及漁業突發事故救援等任務;而五角大樓則又於3月25日公布最新的《中國軍力報告》,稱南中國海已經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國家個重要的安全考慮因素。
至此,整個事件的脈絡給人的感覺是一些小的國家抓緊實施其對南中國海島嶼的武裝竊據和非法占領,而美國方面則“適時地”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顯示其對上述國家的支持。實際上,由於擔心自己在亞太地區影響力式微,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海上力量的增強抱有強烈戒心,特別是對中國試圖通過發展藍水海軍,實現從守土防禦到近海防禦的轉變保持著高度警覺。這種心態是美國固有的戰略觀所決定的,不可能隨著政府的換屆就能輕易改變。因此,儘管奧巴馬政府在此事件上最終採取了較為低調的處理態度,但美國鷹派勢力卻依然借機大做文章,企圖再次掀起“中國海上威脅論”的新一波聲浪。在此背景下,雖然很難想象中美關係會因此‘翻船’,但類似的“狹路相逢”在今後的南中國海上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頻繁。
(作者單位:山東建築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