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那麼,目前的中美關係在戰略層面上與40年前有何不同?當今的中美關係是否存在著一種戰略基礎,我們知道克林頓行政當局期間,中美兩國曾經提出過“建設性戰略夥伴”的概念。
基辛格:40年前,我們主要考慮蘇聯因素,因為我們擔心蘇聯成為一個霸權國家。同時,我們還身陷越南戰爭的困境。1971年至1972年,尼克松總統和毛澤東主席恢復美中兩國外交接觸不是因為美國和中國的意識形態有共同點,而是出於地緣政治的需要。美中兩國之所以交往,是因為兩國領導人認識到他們面臨的共同威脅。同時,中國當時的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遠遠小於美國與中美洲國家的貿易,彼時的中國還不構成一個經濟要素。
上世紀80年代末,老布什和克林頓兩屆行政當局期間,發展戰略性中美關係的政治和心理基礎逐漸減弱。儘管克林頓政府鞏固了美中兩國的經濟關係,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恢復美中正常貿易關係,但他從來沒有提出過一種令人信服的地緣政治理由。
確實,克林頓第二任期間,“接觸”這一概念提升為“建設性戰略夥伴”,隱含兩國在全球範圍內建立某種合作關係,但由於美國國內政治的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戰略夥伴關係”內容顯得較為空洞。
小布什行政當局期間,美國對華政策仍然受到國內政治的左右。貿易或其他時代性問題,如環境等問題不足以產生一種方向性的定位,也就難以理順處於世紀之交的錯綜複雜的中美關係。
但我們相信,目前美中兩國領導人正努力將21世紀的美中關係推向一種積極的發展方向。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奧巴馬總統和胡錦濤主席都有積極的願望促進美中兩國的合作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