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創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曾說:“我們和南車旗下四方機車車輛廠、北車旗下長春客車廠組成聯合體,由鐵道部指定成為動車組生產單位,動車組的項目都無須專門參與投標。”而《常州日報》2008年一篇採訪俞金坤女兒戈亞琴的文章寫道:“今創人這樣評價自己:‘目前國內我們沒有對手,競爭都來源於國外’。”
對上述說法,胡麗敏沒有正面回應,只強調今創集團在高鐵中的份額,都是通過一次次鐵路招標換來的,國際市場的認可是企業在國內成功的助力。
今創固然是傳奇,但在常州,圍繞著鐵路機車配套,形成了一條龐大產業鏈。在江蘇省軌道交通產業技術協會副秘書長關湘亭看來,不排除個別企業有特殊關係,但常州發展出這條產業鏈,自有其歷史淵源和高鐵上馬機遇,與張曙光是常州人並無太大關係。
他介紹說,這個產業的出現,是因為戚機廠的存在,這是中國南車集團旗下一個大型軌道客車生產基地。上世紀80年代,作為蘇南模式的發起地之一,圍繞戚機廠,常州市自然出現了為數眾多的以鐵路機車配件為主導產品的鄉鎮企業。當地業內人士說,2003年前,這些企業像野草般自由生長,多數企業無法打破鐵道行業的壟斷格局,最終出局,而俞金坤旗下企業成為特例,但所經營的客車配套在鐵路大產業中也是小頭,鐵道央企少有涉足。
2003年年11月,常州軌道交通產業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火炬計劃軌道交通車輛及部件特色產業基地。自此得到常州市政府重視。2008年1月,常州軌道交通產業晉升“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今創和新譽成為常州重點扶植的明星企業。據常州市官方統計資料,2010年,常州擁有相關企業100多家。2009年,整個產業銷售收入超過了200億,產品涵蓋了整車90%以上的部件裝備。
江蘇省一位行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常州戚機廠之外的軌道交通企業,近十年的大發展主要受益於中國鐵路大躍進政策,以及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推行的鐵道、城市地鐵輕軌大建設,在技術上是“抄近道”,奉行“拿來主義”,在科研方面投入較少。未來這些企業的生存發展令人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