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自由遷徙有多遠?
接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士分析,短時間內國務院不會再出台讓戶籍和福利徹底脫鈎的改革方案,要等待各地基本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後,真正的“遷徙自由”才有實現的基礎。
知情人士稱,中央認同戶籍跟福利脫鈎的大方向,但又惟恐一旦徹底放開,地方政府財力難以承受,會導致出現流民和貧民窟等“城市病”。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政府擔心,一旦允許自由遷徙,人口會無限度湧入。2003年,鄭州試驗放開落戶限制,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教育資源無力承擔,試驗被迫中止,諸如此類的失敗案例更加重了上述擔憂。陳錫文認為:“如果僅是表面上統一了城鄉居民戶口,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福利,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李鐵認為,在沿海發達地區城鎮,就業機會多,雖然可以吸引農民工落戶,但會給當地政府造成巨大的支出壓力,很難提供和當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在中西部中小城市,則面臨“沒有就業機會、交通不發達、產業過不去”等問題,沒有就業機會,即便想放開戶籍約束吸引人口流入,也並不現實。
他認為,在現有條件下,可以首先為一部分長期在城市就業的居民,農民、外來人口提供“本地化”的公共服務;但更長期的做法是逐步縮小教育、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務的差別,這樣才能最終消除“自由遷徙”的真正障礙。
在不少學者看來,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最大障礙是資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袁崇法說:“中央始終不投錢,地方只能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現在的戶籍改革,就像地方政府給開的門,只是門開大開小的問題,並不能敞開。”
據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專委會委員馬力測算,中國農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萬元,就其中最基本的幾項公共服務如義務教育、醫療保障、養老保障、公共設施共享以及就業服務而言,農村和城市費用差約為每人3000元,一般來講大城市是50萬元以上,中小城市是十幾萬元。
如何盡快拉平投入差距?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鬥認為,中央政府應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給外來人口提供創業、就業的優惠政策,幫助地方政府解決財政難題,中央和地方結合。從根本上,需改變現在行政分配資源體制,實行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將資源向需要發展農村基層、縣級小城市分配。
一位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學者認為,當務之急是釐清中央和地方的責任,明確進城農民享受的市民化服務哪些屬於中央負責、哪些需要地方承擔;同時,對外地人落戶城市設定具體的步驟和框架。
王太元則指出,任何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變革,只要不變革公共財政制度,就不可能成功。要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不但要依法規範公共財政支付與公眾自身支付的關係,還要科學範定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關係,同時更要科學界定本地財政收入與支出的關係;就目前的制度現狀來看,他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