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央收緊戶籍改革 京滬等大城市再加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3 15:20:34  


 
  陳錫文解釋,所謂“穩定的工作”,主要是有工作,就業時間比較長,長期有穩定收入,並不專指“國企等鐵飯碗”之類;“穩定的住房”並不一定買房,也可以租房;“社保繳納年限”則由地方根據情況決定,中等城市要繳納兩年-三年的社保,“北京、上海這種特大城市,會設定更嚴格的要求,繳納五年社保也不敢說能落戶”。

  他表示,城市政府根據社保繳納年限,允許農民工落戶並享受到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務,在歐洲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適用,“否則政府承擔不起”。

  有意思的是,有關官員在提到此輪文件所指向的改革對象時,均更為強調有著農村身份的“農民工”。對於同樣需要面對身份認同問題的城市人口遷徙,他們並未過多提及。這顯然也與自由遷徙的尺度有關。陳錫文認為,現階段自由遷徙是“沒有辦法實現的,例如城裡人想遷到農村去,是不允許的”。

  陳錫文說,中國現有1.5億農民工跨省流動,大多從中西部流入東部沿海地區,這才是當前戶籍制度改革的重點。

  終結路徑爭議

  因戶籍與諸多社會福利掛鈎,學界的主流觀點一直認為,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要剝離附著在戶籍上面的各種附加功能,回到登記人口信息的基本管理功能;推進戶籍改革,應該讓公共服務與戶口脫鈎,“對公民,不對戶口”,無論其來自城市或是鄉村,都應一視同仁,採取“准入制”,讓具備條件的常住公民自由落戶,並享受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務,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自由遷徙”。

  對於徹底放開戶籍限制,近幾年來民間呼聲不斷升溫。不過,根據文件精神,未來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已經十分清晰,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尚無法實現“自由遷徙”。可以期待的變化是,落戶門檻會根據城市容量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放寬。這次文件的出台,不但標誌著“漸進式”改革的道路仍將繼續,也可看作對“激進路線”明確的回應。

  實際上,早在1992年,以公安部為代表的部門就有意推動戶籍與福利徹底脫鈎,甚至開始起草相關的方案,但始終遭到不同部門以及地方政府的質疑,方案至今未能面世。

  近幾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空前頻繁,各地政府的支付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戶籍限制在一些地方開始鬆動。借此契機,新一輪的戶籍改革方案在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重新納入議事日程,並被作為發展城鎮化、擴大內需的主要手段。

  參與文件設計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2010年上半年,公安部門和發改委牽頭制定一份全國性的戶籍制度改革文件,該文件主要從人口管理的角度,對戶籍改革提出原則性的指導意見;核心內容仍沿用最初的思路,即戶籍回歸戶籍登記和自由遷徙功能,在全國實行居住證制度。這一思路最終形成一份原則性的方案,在徵求農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土部等部門意見後上報國務院,一直在等待批覆。

  與此同時,各地以“打破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為出發點的地方戶籍改革試點,一時成為主流,去年以來發展尤其快速。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戶籍改革當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和農民工有關。他指出,長期的二元結構使城鄉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務差距擴大,農民只能通過進城打工增加收入,但他們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務,這個問題不解決,長期看將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此,當務之急是解決已經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農民工及其家屬,令其能夠被城市的公共服務所接納。

  較早試點的有廣東、重慶等地,其落戶限制大為放寬。如2010年6月7日,廣東省首先提出“積分入戶”的思路,對農民工入戶城鎮的條件進行指標量化,當指標累計積分達到規定分值時,農民工即可申請入戶城鎮。重慶則在2010年7月28日,啟動全國最大規模的戶籍制度改革,並明確表示轉戶農民要享受 “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城市待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