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面說的這些以外,美元霸權創造出的利益還有很多:
——美國企業在進出口中採用本國貨幣支付,不存在本幣與外幣之間的結算,因而也不存在匯率變動的風險,美國也不用儲備大量的外匯;
——美國金融機構因為美元作為國際本位貨幣而在全世界從事融資和中介服務,從而獲得豐厚的營業收入;
——美國可以較少地考慮美元與其他貨幣的匯率變動影響,因而能夠獨立地執行國內的貨幣和財政調控政策;
——美國通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謀求制定國際金融秩序和經濟規則的主導地位,並竭力拉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等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為美元謀求霸權奠定基礎
對於曾經寄人籬下的美元來說,能坐上今日之寶座實屬不易,大半個世紀以來的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上清晰地記錄著其一路奮鬥的足跡。雖然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的實際收入和生產率已經超過西歐,但美元並沒有機會在國際場合派上大用場。各國普遍採用金本位制,黃金是當之無愧的貨幣之王;英鎊則實際上代替黃金執行著國際貨幣的各種職能,國際結算中90%使用英鎊,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以英鎊作為國際儲備,英鎊持有人可以隨時向英格蘭銀行兌換黃金。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遠離戰爭創傷的美國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主導國家,美元才最終取代英鎊的頭把交椅地位,成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為了讓美元坐上並坐穩這個位子,美國可謂費盡心機,採取了一系列行動來營造世界各國對美元的極大需求、信任和依賴。
第一板斧是掛鈎黃金。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鈎、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鈎的“雙掛鈎”原則,由此奠定了美元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首席”通貨、淩駕於其他貨幣之上的優勢地位,也奠定了它在人們心目中等同於黃金的崇高地位——至今,仍有一些亞洲國家習慣於將美元尊稱為“美金”。
第二板斧是援助歐洲。準備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的歐洲需要大量財力,而此時大多數國家的國庫和外匯儲備已被消耗殆盡。美國慷慨解囊,通過“馬歇爾計劃”對歐洲進行了經濟援助,同時積極推動美歐間的國際貿易。歐洲人拿到這批寶貴的美元以後,自然將絕大部分用於進口美國貨。這樣,美國不僅解決了商品輸出的市場容量問題,而且有效地擴張了美元通行的地區和領域。
第三板斧是鏈接貿易。當時,國際間經濟聯繫的主要方式是實物貿易,對國際貨幣的大量需求也產生在貿易領域,因而推廣美元的最佳場所莫過於此。美國當局以穩定幣值為名,要求世界貿易中的初級商品交易如石油、礦石、穀物等,以及大型裝備如飛機等,都要採用美元結算。通過不斷提高國際貿易結算中使用美元的比重,刺激第三國頻繁、大量地使用美元,增加它們購入美元、儲備美元的動力。同時,1948年生效的關貿總協定確立了交易自由、市場開放的國際貿易準則,為美元向全世界流動打開了方便之門。
在實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初期,美元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貨幣和主要的國際儲備資產,很是風光。美元幣值的穩定,有利於西方國家恢復生產和貿易,從而大量地吸納美國的過剩商品,無論是用黃金還是用美元支付,美國都很歡迎。這一時期,美國既是世界生產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
可是,到了上世紀60年代,這一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呈現出了不穩定的跡象。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美國世界生產中心的地位開始動搖,再加上對外戰爭的巨大花費,以至於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並進一步擴大,短期外債增加,世界上的“美元匱乏”逐漸被“美元過剩”所取代。一些國家拿著過剩的美元來找美國政府兌換黃金。開始的時候美國還硬著頭皮履行承諾,可是隨著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繼續以剩餘美元兌換黃金,美國越來越窮於應付。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斷然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隨後美元對黃金急劇貶值。1973年3月,歐共體、日本、加拿大等國宣布本國貨幣對美元實行浮動,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