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元究竟是怎樣給別國製造出麻煩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9 10:59:48  


 
  國際金融危機——霸權美元收受的賀禮

  一番巧取豪奪之後,美元如願以償地執掌到國際貨幣霸權,諸多利益自不待言。那麼,這又會為世界經濟運行帶來哪些後果,會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產生和發展施加怎樣的影響呢?

  環節之一,美元霸權導致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失衡格局長期存在

  美國自1968年出現12.87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以來,赤字持續擴大;自1976年以157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超過英國之後,就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貿易逆差國。進入21世紀以來,逆差進一步增大,2007年達到了7380億美元。

  在以金本位制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由於存在一套自動調節機制,因此貿易失衡以及進一步的信用擴張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可是,在美元與黃金脫鈎之後,只要貿易盈餘國願意繼續以出口換美元,美國就可以利用這種純粹的紙幣為自己的赤字融資,貿易失衡就可以持續下去。美國用美元來換取國外廉價的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制成品,或者併購國外的戰略性企業。廉價資源的輸入替代了美國國內資源的使用,美國國內資源就會配置到更高贏利性的行業,併購國外的戰略性行業也為美國帶來豐厚利潤。而別國換來的美元外匯,通過購買美國的中長期國債或存入美國銀行,僅僅賺取微薄的利息。這樣一來,美國經常賬戶的逆差通過資本和金融賬戶的順差來彌補,美國不僅不用擔心日益增長的貿易赤字,還獲得了不菲的收益。因此,美國所面臨的國際經濟失衡問題,其根源在於其自身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失當,尤其是美元的獨特獲利方式和獨特流動機制難辭其咎。

  環節之二,美元霸權導致全球信用擴張,誘發虛擬經濟泡沫

  在美元本位制下,對美元的發行和流動都沒有什麼明確的制約機制,全球範圍內的美元信用擴張漸成泛濫之勢,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正是這些信用泡沫的堆積,直接構成了“次貸”危機醞釀與爆發的基礎。

  對於美國的貿易夥伴們來說,巨額的長期貿易失衡意味著巨量的美元向世界各國持續輸出。二戰後初期的1949年,全球的國際儲備規模不到1000億美元,此後的20年間僅僅增長了55%;隨著美元本位的正式確立,國際儲備的規模急劇擴張,到2007年達到了4.1萬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儲備的構成也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和1970年之前黃金占到70%相比,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的1973年,黃金的比重急劇下降至20%左右,此後一直呈降低趨勢,至2007年底,占比已經不到1%。而以美元為主的紙幣則占到了國際儲備的99%以上。外匯儲備是什麼呢?它是中央銀行通過發行本幣,從企業和個人手上,按照當時的匯率“買”回來的外匯,外匯儲備多,本幣發行就多。為了保障國際貿易能順暢地進行,許多外向型國家和地區實際上採用的是讓本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這樣一來,國內的貨幣發行就要隨著美元儲備的增加而同步增加。

  貿易盈餘國為了使所持有的美元保值,又不得不通過購買美國的國債、公司債等金融資產使之重新流回美國。龐大的海外美元流入,給美國經濟擴張帶來了充裕的資金,但同時也推高了資產價格,造成經濟泡沫。比如說,2005年海外美元購買的美國政府支持型機構債券總額達到1503億美元,到2006年和2007年,更是分別高達2285億美元和1894億美元,這使房利美、房地美等政府支持型企業獲得充足資金,盤活了房屋抵押貸款市場。在此背景下,美國房地產投資規模迅速擴大,房屋價格超乎尋常地走高,為次級貸款的大規模發放和次級債系列金融產品的火熱出爐創造了前提條件。房屋的升值部分還可以再次進行抵押,申請消費信貸,促成了美國居民以資產價格上漲為後盾而非以收入為後盾的透支消費,助長了家庭負債的過度膨脹,使國民經濟增長建立在異常脆弱的支柱之上。

  美國的政府和企業在向海外投資者出售國債、公司債或股票的同時會增加支出,而為這些支出提供產品的生產商在收到支付款項後,把其中很大一部分存入銀行;還有一些海外美元直接存入了美國的銀行。這些行為都屬於信用擴張,會增加美國銀行體系的貨幣供給。由於貨幣供給充足,家庭消費借貸變得更加容易,銀行放貸條件也越來越寬鬆。正常條件下,嫌貧愛富的銀行會優先把錢借給高收入、低風險的富人,因此,低收入人群大規模地獲得貸款,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了信用的過度擴張,而信用的擴張則成為加速危機到來的有力杠杆。

  環節之三,在美元霸權衰落進程中利用金融危機發動“貨幣戰爭”

  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謀取特殊利益,這固然對美國十分有利,但是從長期看,它會對美國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傷害。而就在金融和經濟危機的醞釀與演化過程中,美國政府和國際金融寡頭為最大限度地實現本國及自身利益,會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對美國中央銀行及全球金融體系的控制、利用他們手中的美元霸權,既轉嫁損失和危機,又趁火打劫,竭力維護漸顯衰落的霸權地位。這場看不到硝煙的“貨幣戰爭”,可以說是美元統治和美元霸權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期的一種極致運用。

  戰爭中美國首先取得的一項戰績是,使其他國家在美國金融市場的投資受到損失,削弱這些國家基於美元儲備而發行的本國貨幣的幣值基礎,進而破壞這些國家的金融穩定乃至經濟安全,強化美元對受損國貨幣的強勢地位。隨著美國金融海嘯的驚濤拍岸,華爾街出產的金融衍生品大幅貶值,一批金融機構破產或被政府接管,讓此前購買了大量相關產品的外國機構投資者叫苦不迭。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已將它的各類債權人深深拖入泥潭而無法自拔,成了危機的買單者。明明美國是危機漩渦的中心,但美元卻沒有像泰銖在泰國發生金融危機時那樣,身價一落千丈。歐元不但無法保持堅挺或趕超美元,形成取代的聲勢,反而在與美元的匯價上不斷走下坡路。2008年10月、11月間正值風大浪急,美聯儲以救市的名義投放大量美元,美元指數卻達到了2007年以來的最高點,美元因成為大家爭相追捧的“避險貨幣”而堅挺起來。當局勢稍稍穩定下來 ,人們開始思索被滿世界狂撒的美元到底值不值得捧得那麼高、什麼時候會摔下來,美國甚至反過來以此為要挾,讓別國不敢輕舉妄動,不敢輕易地拋售美元,以免自己口袋裡的美元資產大幅貶值。

  這場“貨幣戰爭”達到的第二個效果是,受到衝擊的國家,為了避免自身的金融市場破產,不得不向國內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並採取降息政策。這致使本國貨幣貶值,也有助於挽救美元的頽勢,使其得以恢復相對強勢地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貴金屬作為世界貨幣的時代,發生危機的國家為了避免黃金的流出,往往要競相提高利率。

  另一個效果也很重要,這就是美國借機發行更多的美元,獲取更多的鑄幣稅收益。在正常情況下,發揮貨幣職能的主要是商業票據,在票據結算相互抵消後餘下的零頭差額才由貨幣來調劑。而一旦信用受到破壞,這些票據都要轉化成貨幣時,貨幣就會嚴重不足。次貸危機的爆發,使投資者爭相變現數十萬億美元的各類證券,這無疑會造成大規模的貨幣荒。在全球貨幣市場資金凍結的狀況下,各國銀行和金融機構急於在公開市場買進美元以應對流動性危機,美國則堂而皇之地進行海量增發。

  美元有恃無恐地空手套白狼,日積月累中不僅讓美國的國際收支失衡越來越嚴重,也使得世界經濟的長期結構失衡積重難返,不得不以一連串金融危機的方式向美元霸權獻上“賀禮”。我們又看到,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力圖自保,在財政政策、利率政策空間漸失的情形下再次啟動“量化寬鬆”政策,不惜將全球經濟推向“二次探底”的邊緣。從2010年8月底到11月初,由於美國不斷傳遞出即將推行“量化寬鬆”的信號,短短兩個月時間美元貶值了9%,令別國持有的美元資產大幅縮水。同時,美國的“量化寬鬆”推高了石油、糧食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給全球多數國家的通脹勢頭火上澆油。美國增發巨額美元還引起連鎖反應,致使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熱錢泛濫,難免會加劇資產泡沫和金融市場動蕩。寄希望於美國收拾殘局、解決美元製造的一大堆“麻煩”並不現實——越是害怕美元霸權就此衰落,美國就越會利用危機來加緊打擊他人、鞏固自己。各國要想打破美元霸權以及美國的金融霸權,恢復被顛倒了的國際金融和貿易體系,絕不能等靠恩賜,而必須付諸現實行動。(來源:求是理論網  作者:王佳菲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