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說,美國著名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教授曾認為,國際政治是大國政治,小國不能成為國際體系中權勢的一極,對國際體系變革起不了任何影響。文章作者發現,像蒙古這樣的小國,卻不僅可以為本地區局勢的穩定發揮一定作用,甚至還可以上演一出小國政治的喜劇。
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教授(曾經寫過一本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在該書中,米爾斯海默的基本觀點是:國際政治是大國政治,大國都追求自身權力的最大化,因此不可避免的會導致大國之間的衝突。與其它現實主義學者一樣,米氏也將小國從他的研究中排除在外,因為小國不能成為國際體系中權勢的一極,對國際體系變革起不了任何影響。
我曾經對米爾斯海默的這一觀點深信不疑。但是最近,我在時隔三年後對蒙古國進行了兩天的工作訪問,令我對蒙古國有了更新的了解。我發現,米爾斯海默的觀點並不適用於這個亞洲內陸國家,我得出的結論是,像蒙古這樣的小國,不僅可以為本地區局勢的穩定發揮一定作用,甚至還可以上演一出小國政治的喜劇。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蒙古都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首先,從領土規模來看,蒙古的國土面積達到156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18位;但是蒙古國目前的人口總數只有不到300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每平方公里不到2人。2010年,蒙古國的GDP總量為58億美元,位居世界136位。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估計,2007年蒙古國軍費開支僅僅只有7100萬美元,與世界大國數以百億計的軍費預算相比甚至還不及零頭。
作為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蒙古恰好夾在中國和俄羅斯兩個世界大國中間。在冷戰時期,作為戰略緩衝國,蒙古曾經長期依附於蘇聯,沒有自己獨立的外交政策,而在東歐劇變後,蒙古國擺脫了蘇聯的控制,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關鍵的是,轉軌期的蒙古領導人選擇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明智外交政策,即不再依附任何一個大國,而是充分利用自己在地緣政治上的優勢,在大國間實行等距離外交或是多支點外交,同時加強與這些大國的外交關係。這種方式加強了本國在大國博弈中的地位,幾個大國在這一地區的均勢保證了本地區的相對穩定,也為蒙古的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蒙古是幸運的,儘管在政治上只是一個小國,但是在自然資源儲藏上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世界大國。目前,蒙古擁有像奧尤陶勒蓋銅金礦和塔本陶勒蓋煤礦這種大型富礦,也是多種重要礦產的主要生產國,礦產業在蒙古國歷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都占30%左右,在世界範圍資源短缺的今天,蒙古國各種大型礦產的不斷發現和開發,無疑將為蒙古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