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科技日報刊載作者范建、彭麗的文章指出,60年前,歐洲經濟學家從未把亞洲經濟的發展作為考慮的重點,然而60年後的今天,他們不得不開始擔憂未來全經濟的領導權是否將從西方移交給東南亞?亞洲經濟的地位是如何由被人忽略一躍成為令人注目的呢?我們採訪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研究生院教授羅伯特.福格爾從他的講話中找到了答案。
從無名小卒到眾人矚目
1945年前,歐洲各國根本無暇顧及亞洲經濟會如何發展。他們正在處理自家的“亂攤子”。當時,美國忙於處理如何使2000萬複員者融入當地民用勞動力當中,以避免美國經濟陷入新的蕭條。歐洲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重建被德國和意大利聯合占領的地區及被破壞的經濟。此外,還有與英國、法國等殖民帝國和其他歐洲列強瓦解的相關問題。而此時的亞洲經濟問題,是解除日本武裝以及重建被日本占領國家及地區的經濟。
1945年—1950年間,四大重要事件的發生,為20世紀後半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埋下伏筆。事件之一是冷戰的爆發和牽制蘇聯擴張野心的戰略。另一個事件是西歐經濟的快速恢復,以及西德轉入反共同盟。第三個事件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勝利後,又在內戰中取得了勝利。還有,則是印度被分割為兩個獨立的印度教國家和穆斯林教國家。一些新獨立的國家和地區,也在整個南亞和東南亞地區興起,他們都在為尋求本國(本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道路而奮鬥。
1950年,對於曾經是占領國的日本來說,命運發生了大逆轉。人均收入水平降為中低收入國家行列。即使較為繁榮的亞洲國家或地區,人均收入仍不到美國的1/4。而此時曾遭受戰爭破壞的歐洲經濟卻步入空前的長達25年的增長,幾乎沒有人能夠預測到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健康狀況以及預期壽命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亞洲和歐洲經濟的發展形成強烈的反差。如何應對這種不平等發展成為很多經濟學家和決策者爭論的焦點。他們討論包括集權和分權模式的優點,國際貿易對國內經濟增長究竟是有助還是有礙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