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底,“印支共”發動南圻暴動失敗,包括總書記阮明渠、黎鴻峰在內的數百名幹部被捕,胡再奉共產國際之命於1941年整合組織,成立名為“越南獨立同盟”的統戰組織,舉民族和民主旗號。胡志明於當年潛回越南領導越盟活動,這是他離鄉三十年後首次回國,也是他政治新生命的開始。
在1951年越共二大之前,胡志明其實僅是共產國際派來的幹部,從未擔任過黨首,二大之前的三任總書記是陳富、何集輝、阮文渠,但在後來越共塑造的“胡志明傳奇”中,第一任黨首從胡志明1951年算起,相關的複雜背景及胡志明二大前的身份、地位則模糊化處理。胡志明也得到了“胡伯伯”這個特殊的尊稱。
“印支共”成立之初,並無完善的領導機構,一盤散沙。一大過了五年才召開,沒有政治局的設置,只有中央委員13人,其中常務委員9人,候補委員4人。到胡領導成立越盟時,他的資本來自“莫斯科”,代理總書記是本土派的實力人物長征(鄧春區,被視為親中共派)。
中國國民政府撤軍前將政權交給了以兩個越盟為主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此時為“聯合政府”,民主憲政體制,國會中各黨派均有席位,首屆內閣由國共兩黨組建。“印支共”的力量甚微,不過5000來人,為生存發展,消除中國政府和西方國家的恐懼,宣布“印支共解散”,這是它得以參與組建聯合政府的妥協結果,更屬一招妙棋,通過這個捷徑最終獲得政權。
“印支共”利用組織優勢和中國政權更迭的國際有利機會,先後通過“三整”(整黨、整軍、整頓群眾)、“土改”、“社會主義改造”、“反右”將國會和原統一戰線中的左中右翼盟友全部清除,在北方確立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
1951年“印支共”正式更名為“越南勞動黨”,召開二大,始有政治局設置。1976年越南統一後,國名才更改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共恢復“越南共產黨”名稱。
二大政治局“四駕馬車”為:胡志明(黨中央主席、國家主席)、長征(總書記,時稱黨中央第一書記)、黎笋(南方局第一書記)、範文同(總理)。二大開始,黨主席、總書記並立,“長黎範”圍繞胡為中心的高層權力結構成型,這個布局體現了“南北內外親疏”綜合平衡的特征。
長征是本土北方派最有實力者,被視為激進的親中派,不過與“胡伯伯”“不太親”;“胡伯伯”是“外來幹部”,卻有“莫斯科”大法統,他的外部資源其他人無法擁有,越共更不可缺;黎笋是本土南方派最有實力者,被視較親蘇,可以幫“胡伯伯”平衡一下長征;範文同是“胡伯伯”的助手,關係親密,性格隨和中立,務實能幹(對手戲稱他為“越南周恩來”,事務主義者)。
離開蘇聯的支持,中共革命不能成功,沒有中共的成功和蘇中兩黨支持,越共革命不能成功,越共不成功則柬埔寨老撾的革命也不會成功,至少80年代之前,是越共高層的共識,也是他們經常教導柬老兩國兄弟黨的戰略。
因此,從二大開始至胡志明逝世,越共最高領袖,非胡志明莫屬,越共一切以“胡志明傳奇”為號召進行宣傳和黨建,通過胡能獲得國際支援;然胡志明不過為最高“精神領袖”,黨政軍實權與事務操於長征、黎笋、範文同之手,軍隊具體事務,則有武元甲等人操持。胡志明1969年去世後,黨主席之職長期懸空(1985年正式取消),“長黎範”組成三人治國小組長期領導越南。
實際上黎笋是黨內二號人物,實權一號人物,擔任總書記直到去世,他是越共歷史上唯一的“強勢總書記”。長征在1956年因“土改過左”,殺人太多,造成災難,被黎笋派趕下了總書記位置,雖然始終留在權力中樞的政治局,在黎笋去世前權力比較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