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越共政改:總書記權力漸弱 黨政軍形成制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25 13:14:37  


 
  長征下台,胡志明一度兼任四年的總書記之職,但他是長期不抓實務的“外來和尚”,只能請黎笋協助處理黨務,實際上黎笋是真正的總書記,1960年越共三大,“胡伯伯”把總書記位置讓予黎笋。

  黎笋的“強勢”既來自他的資歷能力,也來自於莫斯科的支持,中蘇兩黨關係惡化,越共被迫向蘇共一邊倒,蘇共堅決支持這位親蘇總書記,同時加大了對北越的援助。儘管這位“強勢總書記”未搞過什麼出格的政治鬥爭,不是“超人領袖”,也被後來的越共視為不愉快的“前車之鑒”。

  不能不提的是,越共總是在正確的時間跟對了“正在正確”中的大哥。“胡伯伯”和越共崛起之際,處於蘇共領袖換代時期,蘇共高層權力機構和國際革命觀念發生變化(輸出革命方式不再盲目和激進,盡量避免與美國發生全面戰爭),赫魯曉夫掀起反斯大林化運動,警告過當時越共比較過火的“胡志明個人崇拜”宣傳,越共立馬認錯,大加收斂。

  越共的土改、反右、改造、造神一樣不少,雖然造成很多災難和困難,但在蘇聯指導下相對溫和並經常得到糾正。在後斯大林時代,不容許(也無法再出現)用血腥清洗解決內部矛盾已成蘇共上下共識。另外,越共從登上政治舞台直到80年代初,戰爭從未斷過,外部帶來的生存壓力,也不可能引爆激烈內鬥;被迫向蘇聯一邊倒後,戰爭中的越共更強化了對莫斯科的依賴性,必須接受其價值觀(老撾共產黨情況與越共類似)。緬共和柬共正好與越共相反,選擇了倒向當年的北京,走極左路線,遂有共運史上最殘酷的自相殘殺,直至四分五裂而瓦解。

  “胡伯伯”在世時,他的另一個職務國家主席亦具有象徵性,他去世後這個職位更加虛化。先後有孫德勝和阮友壽兩人擔任國家主席,越共歷史上只有這兩位國家元首不是政治局委員,阮友壽甚至因統戰需要,表面上連黨員都不是(阮是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主席,南解實際上就是越共南方局)。

  長征從總書記位置下來後,先擔任國會主席。越共1980年效法蘇聯,修憲取消國家主席,改設國務委員會,長征遂又擔任國務委員會主席職務。當時的國會完全是擺設,國務主席一職亦然。初期的國會主席除長征外,很少有政治局委員出任,七大以後國會權力有所充實,此職必由政治局委員擔任才成慣例。

  結束戰爭,越共剛效法蘇聯完全建立起一套蘇式政經模式,蘇東局勢發生變化,它又逐漸把學習的目光投向不斷改革的中共。1986年,擔任26年總書記的黎笋去世,由老資格的長征過渡了幾個月總書記,在1986年越共六大上交班於阮文靈,由是開啟改革開放時代。而集體領導觀念、高層限權、交接班制度逐漸定型,並凸顯自身的特色與規律。

  從阮文靈上台起,總書記只有農德孟曾連任,其餘都是五年一換。農德孟2006年越共十大連任被認為是差額選舉的結果,並不是戀棧,因為九大時修改黨章,明確規定了“總書記任期不得超過兩屆”,不過越共十一大再次放棄了這種推舉方式。

  1991年七大規定,超70歲的中央領導人都要退位,第一次當選中央委員的年齡必須在60歲以下,第二次當選中央委員則必須在65歲以下,目前來看,這個規定幾乎未被破除。今年已經67歲的總書記阮富仲想要連任,可能性極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