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份問題很糾結
對於Anthony和李文夫婦而言,孩子的國籍和身份問題幾乎沒有懸念,兩人一致認為寶寶生下來,就應該是地道的新加坡人。但由於李文的父母和親人都在中國,每年回國省親必不可少。如果在14天以內還好,可有時長則呆上幾個月,這樣一來,新加坡籍的丈夫和兒子,都須要辦理中國簽證。
倪永凱和黃爽夫婦都是永久居民,兒子倪沛文出生後,兩人為他領取了中國護照,並著手申請新加坡永久居留權。倪沛文五個半月時,永久居留權終於批了下來。
“如果永久居留權批不下來,孩子以後的教育和醫療就會面臨更多問題。現在好了,我們可以放心了。”倪永凱和黃爽終於鬆了一口氣。
於鴻昭和韓笑夫婦則選擇走一步看一步,對於還沒有拿到永久居留權的兩人而言,考慮孩子的身份問題還為時尚早。“要看能否獲得永久居留資格,再決定未來在哪兒生活。PR批了,就在本地買房,讓孩子在這邊接受教育。否則還是要回中國發展,也許會重回上海吧?”
產假與津貼
公民和永久居民有差別
採訪中,倪永凱和黃爽表示,比公民相比,作為永久居民,在本地生兒育女的成本肯定會偏高,在福利待遇上也有一定的差別。
首先有薪產假不一樣,法定有薪產假公民為四個月,永久居民為兩個月。其次,生產費用、寶寶津貼、父母扣稅以及雇傭女傭的津貼等,也有很多不同。
再次,與公民相比,孩子獲得政府的教育津貼較少,從寶寶上幼稚園開始,教育費用也是很可觀的一筆開支。
積極適應本地教育模式
寶寶還未出生前,李文與丈夫已經開始討論孩子未來的教育問題。“我先生希望我們的孩子以後可以去他的母校萊佛士小學讀書,那是很不錯的小學。”李文坦言,到時為了鎖定學區,也會像其他新加坡家長那樣,在學區內購屋,或者幹脆搬回家婆的老房子。
許多新移民父母為了讓孩子進入本地知名小學,也會各出奇招,花高價買學區內的房子,或者把偏離學區的大房子賣掉,在學區內買較小的房子暫時居住。
一些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會把很小的孩子送去補習中心,補習英文。許多新移民家長都在積極地適應本地教育模式,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