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中國網報道,近日,一則風投界知名人士示眾於自己微博上的高調“私奔”宣言引爆網絡,“私奔體”橫空出世般迅速躥紅。一夜之間,“凡客體”、“銀鐲體”、“梨花體”、“羊羔體”、“見與不見體(又稱嘉措體)”、“咆哮體”、“五四體”等曾經流行於網絡的諸“體”皆成“浮雲”。網友一哄而上,爭相圍觀、戲仿,超常的熱度甚至引發語言專家對文字的擔憂。
眾“體”你未唱罷我登場地浮現網絡,讓人不由生惑,是否我們已然進入了一個“體”時代?一則廣告可以產生一個“凡客體”,一個詩人可以引發一個“梨花體”,一段詩歌台詞可以誕生一種“見與不見體”,一個節日可以造就一個“五四體”,一篇博文可以形成一種“咆哮體”……每種新的語體一出現,網友便趨之若鶩地把內心的渴望、焦慮、糾結、不滿,對號入座地嵌套在各種“體”中,衍生出“婚姻版”、“加班版”、“跳槽版”、“考試版”、“堵車版”等多種版本,在網絡上熱情咏誦。這種援引別人的句式、宣洩自己的情緒的網絡群體行為,固然可以用慣用的娛樂時代的戲謔、快餐文化的浮躁、網絡時代的遊戲視角去解讀。但是,也許潛藏在表象背後嚴峻的現實與人們對詩意的渴望之間的巨大落差才是這一現象泛濫的根本。
科技進步引領工業文明的今天,當人們終於可以為他們一路跋涉換來的“文明”而狂喜時,卻找不到那曾經溫存的世界和那曾經純真的自己。那個雨是天使的眼淚、雲是玉女的秀發、星是精靈的眼睛、月是嫦娥的天堂的詩意世界被科學袪魅了;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然自足的生命境界被工業技術“殖民”了。遠離小橋、流水、人家,穿梭於鋼筋水泥叢林裡的現代化都市臣民已經記不起多久沒有數星星,是否還會賞月亮了。但是,來自人類本性的詩性智慧與我們民族農業文明奠基的文化置於人心的詩意衝動卻無法泯滅。這個快節奏的物化時代,加重了人們對漸行漸遠的詩意的渴念。在最需要詩的呵護的今天,人們承受的卻是詩意的空前匱乏,是冰冷的機械、鍵盤對詩意的無情嘲弄。詩意渴望無以為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