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2011年6月,出於對未來全球經濟走勢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和美國再次站在了一起。大洋此岸,中國面臨通脹和經濟減速的矛盾,貨幣政策是否繼續從緊成為一大疑問。而大洋彼岸,美國經濟增長,在QE2臨近結束之際卻開始大幅放緩。美聯儲是否有必要再推出QE3?
本周,《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和策略分析師劉立男,以撥開全球經濟迷霧。
政策緊縮力度或鬆動
NBD:5月官方和匯豐版本的PMI均環比回落,顯示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你認為,央行貨幣政策未來是否可能出現鬆動?
馬駿:企業層面的一些因素會影響貨幣政策的變化。首先,房地產商說,如果其資金鏈斷裂將直接造成銀行壞賬,儘管目前沒有大規模發生,但3、4個月內可能會有更多案例。這從香港市場上開發商融資的急切態度就可以感覺。另外,浙江等一些地方表示,如果貨幣政策繼續緊縮,很多中小企業將無法存活。由於這些企業扮演著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部分,迫於上述壓力,政策緊縮的力度可能在8、9月開始鬆動。
NBD:有消息稱,5月CPI或同比上漲5.4%,追平3月創下的32個月高位。你如何判斷下半年物價走勢?
馬駿:綜合考慮各種因素,CPI同比增長將在今年6月見頂於6%左右,到年底則下降至4%左右。理由是,首先,去年下半年CPI基數較高,因此會導致今年下半年CPI同比下滑。其次,中國M1增長與CPI之間呈高度正相關性,且兩者有12個月的時滯。而M1同比增速18個月以前就已經見頂,CPI環比增速也從3月開始回落。值得一提的是,基數效應是現在CPI還未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們認為,今年6~7月還有1次加息,2~3次的存准率上調。但隨著下半年CPI下降同時GDP增速降至9%左右,加息動力將大大減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