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美聯儲低估了通貨膨脹預期。美國經濟周期研究所編制的未來通貨膨脹預期從2010年11月開始連續5個月上升,從2010年10月的97.4上升到2011年3月的104.9,增長7.7%。該水平雖然仍低於2000年以來的均值110,但它卻在持續上升且可能繼續上升,這表明通貨膨脹及預期的壓力正在累積且可能持續。同時,美國的10年期國庫券通貨膨脹保值債券(TIPS)收益率反映的投資者長期通貨膨脹預期也從2010年8月的1.5%上升到2011年4月的2.53%。一旦長期通貨膨脹預期形成,通貨膨脹就可能出現自我實現的加速上升。屆時,美聯儲再採用貨幣政策予以扭轉,難度將會更大。
歷史的教訓表明,在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情況下,能源價格飈升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同樣會破壞常規的菲力普斯曲線,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甚至形成滯脹,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曾有過這樣的教訓。70年代初,美聯儲為促進增長,採取了增長優先的寬鬆貨幣政策,忽視了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結果在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的推動下形成滯脹,使貨幣政策操作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而美國目前面對的環境和20世紀70年代相似。從PPI在生產環鏈各階段的指數來看,2009年以來,該指數走勢的上升幅度比70年代初更加陡峭,預示未來通貨膨脹加速上升的趨勢。而且與70年代相比,美國目前的利率水平更低,財政赤字和失業率更高。這意味著通貨膨脹一旦加速上升,對經濟和就業增長的衝擊更大,美聯儲的政策措施和回旋的空間更加有限,再次發生滯脹的風險更高。
轉向的影響
從各國央行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歷史實踐看,路徑選擇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其一,央行能否不受政府操控,獨立實施貨幣政策,資產購買不會淪為彌補財政赤字的工具;其二,央行能否讓人們相信這種寬鬆政策具有過渡性、短期性,並且央行有能力操控政策,適時實現政策轉向,回歸常態,而不會引發長期通貨膨脹預期。
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第一,QE2結束對市場的影響有限。從理論和實踐看,美聯儲購買長期債券對價格的影響,既取決於增量、存量,也取決於投資者對未來存量變動的預期,即對美聯儲將持有存量多長時間、出售存量的步伐等因素的預期。就QE1實踐看,2010年3月,美聯儲開始停止購買新長期債券,但依然持有存量,並明示在經濟強勁復甦之前不會很快出售存量。2010年8月,美聯儲又決定用到期政府代理債券本金繼續投入長期國債。這些舉措使得聯儲結束QE1對長期利率的影響很小。因此,可以預期美聯儲在2011年6月底停止QE2項下新增債券購買之後,可能採取兩個手段維持市場穩定:一是在一定時期內持有存量餘額不變,二是通過FOMC公報、紀要等前瞻性指導方法讓市場形成美聯儲將繼續持有長期債券的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