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對她說,我們家至少還有馬恩全集、列寧全集,你若真能讀完這些書幾個學校都畢業了。她先後自學了克斯敏斯基的《中世紀史》、安菲莫夫的《世界近代史》和潘克拉托娃、涅奇金娜的《蘇聯史》,基本上通讀了《列寧全集》。
一次讀書疑惑,金雁徒步40裡去找爸爸,父女倆在麥草堆旁討論的議題是——“拿破侖戰爭”、“1848年革命”、“巴黎公社”和“俄國革命”……此時,透過草簾子可以看見漫天飛雪。
為了能多看書,在供銷社期間她逢人就收集煤油票,為了可以點長明燈,她寧肯代別人值夜班巡崗。
這樣的經歷或許在旁人看來不可理解,但千里之外的廣西知青秦輝一定能理解。他此時正在圖書館學習那些“只給縣長看的書”。對此,秦輝先生曾經對本刊表示:“讀書為了免於精神饑渴;低調點說,是為求知而求知,高調點說,是為追求真理。”
從這個年代走過來的中國學人大多有過底層生活經驗:秦輝會修電機,帶領老鄉蓋水電站;張鳴在東北的農場裡精通獸醫;朱學勤則一直津津樂道自己管子工的經歷……底層的經歷給了他們認識世界的全新角度。
丈夫秦輝
在中國的人文學者中,不乏夫妻雙雙取得極高成就者,比如錢鍾書和楊絳、陳樂民和資中筠。提起現在活躍在學術一線的夫妻組合,金雁和秦輝堪稱一時之選。
1978年,金雁和秦輝同時考取蘭州大學歷史系研究生,成為“文革”後第一批研究生。年紀最小的兩個學生,畢業後幾經波折一起分到了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
1989年之前,兩人雖也關注現實,但始終保持一段距離——一個搞世界史,另一個搞中國史。風波之後,兩個人開始認真考慮中國問題,對國外則聚焦於東歐政治經濟的轉軌。
東歐劇變後的1990年,金雁正在波蘭做訪問學者。紛紜變化的現實和繁重的進修計劃,讓她糾結於“到底是讀書還是讀社會?”。最終來自國內的大量需求,讓她決定做一個東歐轉型的“現場觀察者”——了解東歐轉軌初始狀態的機會難得,書可以回國以後補著讀。她抓住一切機會到現場收集信息,在第一時間把所見所思反饋給國內。
那時國內知識界則遭遇了經年累月的政治學習,後來有人對金雁說,聽秦輝給他們轉述東歐的消息成了他們參加政治學習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