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短片)
解說:
今天,上海市靜安區膠州路728號門前已經是人來人往,平靜如常。但是正如上海市市長韓正所說,“這是我們這座城市永遠的傷痛。”對於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每一個人來說,那場大火留下的記憶依然清晰。
王晨(本台記者):時隔近9個月,我們再次來到11.15特大火災事故發生的現場,這裡的外圍區域已經用建築的圍擋包裹得嚴嚴實實,裡邊也沒有任何施工的痕跡。我們在現場能夠看到的是發黑的建築墻體以及四周散落的腳手架,這些似乎都在記錄著這裡曾經發生過的一切。
解說:
今天,11.15特大火災事故一審判決的報道,依然占據著很多媒體的版面。火災發生以來,這座城市的人們都經歷了什麼?而他們生活的這座現代化的大都市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字幕提示:
2010年11月15日
2010年11月16日
解說:
從第一束菊花開始,不斷前來的市民越來越濃的哀思,災難的面前人性的溫暖凝固成一個個難忘的瞬間。
2010年11月21號,事故遇難者頭七日,膠州路上上百米的花海,依然是上海人最難忘的記憶。
字幕提示:
2010年11月21日
小朋友:
受災的爺爺奶奶,我想送給你們兩朵花。
市民:
讓他們相信我們全上海人民都是他們的親人。
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要反思一下。
解說:
祭奠、調查,一場大火,28人受到黨紀政績處分,26人被移送司法機關,追悼逝者,追問原因,一座城市在一場大火發生後正在艱難地發生改變。
駱琳(國家安監總局局長):嚴肅認真,徹底查清事故原因,依法依規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要給遇難者家屬和受傷的職工一個交代,給全社會一個交代。
2010年11月16日:
目前火災的原因已經初步查明,事故是由無證電焊工違章操作所引發,4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2010年11月18日:
到目前為止,已經依法刑事拘留8名對象。
2010年11月27日: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昨天對上海11.15特別重大火災事故中涉嫌重大事故罪的13名犯罪嫌疑人依法批准逮捕。
解說:
一場事故也為整個城市的安全敲響了警鐘。事故發生第四天,上海市交通委要求所有在建工程停工兩小時,自查自糾。而在此之前,上海各區已經進行了地毯式的突擊檢查,突擊檢查、記者調查、居民自查,安全面前沒有旁觀者。
字幕提示:
不亮
消防通道鎖著
消防栓丟失
解說:
今天,我們登錄上海市消防局網站,看到了一份上海市政府辦公廳關於成立上海市消防安全委員會的通知。在這條一個多月前發布的通知中明確寫到,該委員會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完善本市消防安全責任體系,落實政府消防工作責任制,確保城市運行安全。
城市如何讓生活更安全?一場火災事故的審判,給我們留下的思索還有很多。
主持人:
其實從大火發生之後,上海市民的反應到後來責問處理的結果,都讓我們看到上海這個市民社會相對成熟的一面。而回到這個案子來說,從它的立項,到後來的招投標,再到轉包、分包,幾乎每一個步驟都存在著違法違規的現象,有人說這簡直就是建築行業當中一個潛規則的標準模板。已經向國務院作出深刻檢查的上海市市長韓正也說過這樣的話,他說“11.15”大火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政府機關和公務員隊伍當中存在著腐敗現象,建設主管部門負責人與下屬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政府管理不嚴、治政不嚴。我們可以把這段話看成是韓市長的一段批評和自我批評。
所以事故處理到現在其實還不是一個句號,該怎麼樣反思?怎麼樣往後繼續走,我們再來聽聽專家的說法。
滕五曉(復旦大學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我們過去是自上而下的一種管理體系,上面非常重視,但是在形成落實過程當中就不斷衰減,一直到基層可能就非常淡化了。但是從事故、隱患、風險,又是從基層發起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事故或者風險都是在每一個基層發生的。如果說基層人員或者每個工作環節的人員不去注重安全管理,這個也不可能得到一個很好的改善。從上面政策的制定到下面管理的落實,以及到基層社區,到不同的各個生產崗位,能夠真正體現出安全管理或者安全意識的提高和應對技能的提高,這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有一個轉變。
主持人:快到結束了,我想跟您分享一個所謂的海恩法則。海恩是德國一位飛機的發明人,他有一個海恩法則是這麼說的,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法則強調:事故的發生是量的積累的結果;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
所以說在這個案子當中,我們看到的是其實人的因素是很大的。我們城市管理的安全能否得到保證也難也不難。感謝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