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開禁,利益擊敗理想
緬共中央退到貧瘠的東北山區時,根據地內百姓糧食自給尚未不足,百年來都是靠種植販賣鴉片彌補生計,對“人民軍”及脫產幹部2萬多人自然難以供養。緬共領導人多年間習慣於住茅屋、穿草鞋,身無私物,中央級領導才配一台中國產半導體收音機以了解新聞,便以自身榜樣號召學習“延安精神”,幹部戰士都耕地生產。由於當地自然條件差,種糧收獲不多,緬共只好嚴重依賴外援“輸血”,起初還嚴禁任何幹部戰士參與當地鴉片貿易。
1976年中國粉碎“四人幫”後,開始調整對外政策,70年代末完全中止了對緬共的支援。嚴重依賴外援而自身又沒有“造血”功能的緬共,為增加收入,於1978年內在東北根據地進行了“階級排隊”,按中國土改的模式清查地主、富農。其實當地叢山中的經濟形態還處於原始社會後期,階級分化尚不明顯,連土地買賣都未產生,哪有什麼“地主”!硬性採取的“階級排隊”,只能將住竹樓、養水牛和口糧勉強夠吃的人劃為“地富分子”,並展開鬥爭沒收他們幾背籮就能裝下的可憐財產。同時,為了滿足下屬的四個軍區和十個縣委的撥款要求,緬共中央政治局只好在根據地加收糧米,結果造成大批百姓逃亡。
當緬共在經濟上捉襟見肘、陷入困境時,一些人提出利用鴉片貿易解決經費來源。在中國深受傳統教育的德欽巴登頂主席堅決反對,認為影響既壞又會腐蝕隊伍。但緬共領導人政治威信此時已大幅下降,無法約束下屬。各軍區見部隊僅能吃鹽水泡飯,決定自籌經費,不擇手段“創收”,德欽巴登頂主席最後只好妥協。
緬東北山區中的特產有柚木和寶石,當地人卻缺乏銷售經驗和渠道,只有對鴉片最為熟悉。70年代末緬共開始進行秘密的“特貨”貿易時,中央曾做出嚴格規定,只限指定的“五一小組”經營,得錢全部歸公,不許向中國販運,也不准在“解放區”內銷。其外銷方式是將老百姓種植的大量鴉片提煉成“黃砒”,以秘密渠道向泰緬邊境輸送。當時緬共只允許加工“黃砒”,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黃砒”體積較之鴉片要小得多,便於運輸;二是“黃砒”不能直接吸食,當地老百姓即使得到也沒有用,便能達到不毒害解放區人民的目的。
緬共中央的這番考慮用心不可謂不苦,然而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放出來的魔鬼就難以控制了。“五一小組”將鴉片生意作為中央主要經費來源後,四個軍區乃至一些游擊隊看到毒品的巨額利潤,也紛紛經營此道,獲利後留為單位小金庫或直接收入私囊。緬共過去的“黨內革命”已把知識分子為主體領導的黨委、黨支部砸爛,各民族武裝實際形成了首長個人專權,經商後造成“槍-錢”結合,變成中央無法控制的一個個“獨立王國”。80年代中期以後,緬共“人民軍”各部都各顯神通賺錢,一些單位由販黃砒發展為直場賣鴉片,甚至設廠加工海洛因,緬共中央的禁令在拜金主義衝擊下完全失效。
據知情者透露,至緬共後期,除德欽巴登頂等幾個人還潔身自好,其他中高級幹部都或多或少捲入鴉片貿易。歸公的經費越來越少,某些領導(包括個別政治局委員及其親屬)個人的腰包卻畸形膨脹起來,有的軍區司令員還由茅棚住進了模仿雲南私人豪宅而修起的小樓,根據地內還不斷出現謀財害命的凶殺,過去生死與共的團結戰鬥精神蕩然無存,因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的矛盾不斷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