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挑戰
13. 近月來檢視房屋市場及聽取社會不同人士意見,我認為香港房屋市場面對以下一系列問題。
保持公屋產量
14. 目前要確保平均每年興建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正面對兩大挑戰。首先是香港土地供應緊張,公屋及私人房屋均需要土地。為達到這目標,我們要開發新土地,也需要探討在不影響環境質素的情況下,適當地增加公共屋邨的密度和地積比率。第二個挑戰,是部分社區人士反對公屋建設,我認為這是不合理及不負責任的,置社會整體利益不顧。
私樓價格超出市民負擔能力
15. 現時市民“買樓難”問題源於過去一兩年,住宅物業供應量相對較少,流動資金充裕及利率長時期處於超低水平,令樓市異常熾熱。今年八月的整體樓價比較去年八月上升了近百分之十八。第二季的供款與入息比例是百分之四十七,顯示市民置業的壓力和風險都正在增加。
16. 此外,由於海內外投資者對高價的私人住宅物業需求殷切,發展商近年推出的主要是針對高購買力消費者的樓盤。雖然多年來,二手市場平均佔總成交量超過八成,但中低價和中小型的一手住宅物業在市場上的供應量大大減少。這情況對擬置業的人士,帶來了憂慮及壓力,亦影響整體樓市氣氛,尤其是收入較低,而準備首次置業的家庭,價格超出了他們負擔能力。
土地供應不足
17. 自停建居屋之後,加上私人房屋市場在九十年代後期至二十一世紀初持續低迷,土地的需求大減,相關的規劃和基建工程亦受影響,不利開拓新土地的成效。到樓市開始復甦,樓價上升,但前幾年賣地少,私人房屋供應也減少,價格進一步上升。要確保樓市健康平穩發展,在未來十年平均每年要提供可興建二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我去年已宣布以此為指標,務求政府在一段時間內累積一定土地儲備,穩定住宅土地供應。
物業銷售不當手法
18. 近年市民對發展商售樓手法有不滿,認為透明度低,容易受誤導,為進一步加強對一手住宅物業銷售的規管,我在去年表示,運輸及房屋局會成立督導委員會,具體討論立法規管一手樓宇銷售事宜,並於一年內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舊區房屋的老化
19. 去年馬頭圍道塌樓事件,令我們更加關注日益嚴重的舊區樓宇老化問題,我們隨後提出改善樓宇安全的措施,從立法、執法、支援業主和公眾教育多方面着手,全方位加強樓宇安全。
“劏房”現象
20. 社會大眾關注樓宇失修及僭建問題,也關注“劏房”現象。無疑“劏房”關乎樓宇安全,但同時也是為未符合上樓資格的基層市民提供居住地方。“劏房”不能用一刀切方式去全面取締。
重新定位
公屋興建的長期承擔
21. 根據房委會的公營房屋建設計劃,未來五年共有約七萬五千個公屋單位落成,亦即平均每年有一萬五千個。加上每年收回的單位,預計這建屋量目前可以維持一般輪候冊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約三年的目標。這是政府重要政策,令社會和諧穩定,政策絕對不會改變,若將來需求有變化,會就建屋量作適當調整,以保持此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