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3日電/10月7日,首個由英國機場始發的“地溝油航班”從伯明翰飛向西班牙的蘭薩羅特,這個隸屬於英國湯普森航空公司的航班共搭載了232名乘客。執行這次飛行任務的是雙引擎波音757飛機,在其中一個引擎的燃料中加入了50%的“氫酯和脂肪酸”,它是由廚房廢油加工製成的,也就是俗稱的“地溝油”。
此前的月餘,在中國,一個生產銷售地溝油的犯罪團夥被破獲,警方一舉抓獲了32名犯罪嫌疑人。值得註意的是,這個案件由公安部親自督辦,歷時四個月的時間,跨越數省,方將犯罪分子一網打盡。與此對照的是,有數據表明,目前國內每年大約有200萬噸的地溝油,經過簡單地加工處理重新回到人們的餐桌。
為什麼英國的地溝油最終成了飛機燃料,而我們的地溝油卻重新上了餐桌?又為什麼,一方面政府在下決心整治,一方面地溝油產業卻繁榮昌盛?
金融時報刊登分析文章稱,地溝油的問題並非中國所特有,幾十年前的美國,西歐,日本,都曾經廣泛出現。究其原因,就在於從廚餘垃圾中分離出地溝油加工出售,整個產業都是盈利的。前些天一位記者告訴我,北京地溝油產業中的一位大佬,每個月的收入有幾十萬。趨利本沒有錯,但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其他行業的人只有造富他人才可獲利,這些人的逐利行為為什麼最終會危害公眾的健康?從制度經濟學角度講,一定是遊戲規則出了問題。
文章表示,有人說政府監管的還是不夠,懲罰的力度也不足以威懾不法商販。由公安部親自督辦案件,過去抓到的案犯判罰的也不輕,很難說政府不夠重視。換位思考,中國的餐飲行業有數百萬家,廚餘垃圾的處理如果政府都派員監管,估計得組建一個百萬人的隊伍,實在不具操作性。另一個現實的難題是,地溝油雖然富含致癌物質,但直到目前,還沒有找到簡便廉價的鑒別手段。只要生產出來,裝到桶裡貼上商標,就可以魚目混珠,瞞天過海。從經濟學角度講,無論消費者還是監管者,辨識地溝油的信息費用過高。這是地溝油屢禁不止的核心原因。
其實,地溝油的循環利用,在技術上早有路徑。目前,最廣泛的做法是用地溝油作原料生產生物煤油或者生物柴油。早在英國這次開闢“地溝油航班”之前,歐洲已有數家航空線路,是用地溝油加工出來的航空煤油作燃料。中國目前一些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建立了回收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的加工廠,但令人尷尬的是,這些煉油廠基本收不到地溝油,因為那些非法加工食物油的企業,開的價比煉油廠高。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生物柴油的成本的確高於非法的地溝油產業,如果讓他們自由競爭,大多數地溝油一定會迴流到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