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學社會系教授風笑天看來,很多東西不能只看到青年本身,要看到造成青年問題、青年現象背後的社會結構性問題。風笑天近期所做的12個城市在職青年壓力的調查顯示,將近70%的在職青年感覺最大的壓力是經濟壓力,而41%的青年遇到經濟壓力時,是向父母尋求支持。人際關係方面的壓力排名僅次於經濟壓力。
“很多人根本沒有把青年壓力當回事,更沒有認為他們是弱勢群體,但我覺得,我們應去了解探索青年壓力,尤其是經濟壓力的來源和構成,積極尋找有效的化解途徑,不能光依賴家庭、父母。”風笑天說。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問題專家楊雄建議要特別關注兩個問題:“第一,要關注大學生畢業後的蟻族、蝸居現象。網上說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青年人的愛情和想象力,現在大學生一畢業就成了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樣一開始就過著物質化生活,結束了青春期浪漫的人生,這很危險。第二,要關注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問題,比如上海現在14~35歲的外來人口反超本地人口,深圳、北京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俊彥在分析青少年問題成因時指出,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分配制度沒有跟上,最明顯的是不同行業的分配不公。“有一個直接的數據,1999年高校擴招以後的在校學生,工科生所占比例從55%下降到33%,文科生所占比例從20%提高到37%,背景是父母和社會熱衷於金融、法律、財會這些分蛋糕的行業,人們不願意從事做蛋糕的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