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報道稱:專家曝乳品新國標初稿由乳企起草。企業說自己只送了最初的討論稿,沒參與最後的定稿;專家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說反覆討論形成的送審稿到最後被推翻——這簡直像是活見鬼,難道最終出台的國標莫名其妙地變成那樣,是因為“電腦出錯”?
乳品企業可以“喊冤”,但是對於企業和國標之間的微妙關係,其實早就有更多的旁證。例如,多年來一直流行一句話:“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項目”。當國標引發爭議的時候,企業會喊冤,反之,“做標準”做成了,則會成為很多企業打廣告的良好素材。
只要在網上搜索一下,就會發現一系列的相關文章,比如說某某企業 “制定偏心半球閥國家標準已正式頒布”,某某企業“操起制定國家行業標準的筆杆”,某某集團 “已制定40個國家、行業標準”……
再想起前幾年 “企業牽頭起草饅頭國標”的事情我們就會明白:讓大企業自己去定標準來主導本行業,並不是一個傳說。
運動員成了裁判員,像模像樣地定起了判罰規則,甚至參與其中的專家都成了擺設,這對於“其他運動員”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
除了傷害消費者權益、有損公平競爭,我們還有理由懷疑這裡面有可能滋生其他的東西——比如說,誰是那個值得將國標托付的“一流企業”?如果我有選擇權,嘿嘿,誰幫我還房貸我就選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