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需要自由生長空間
王元的老師華羅庚的故事在今天可能難以想象。
這個聰明而勤奮的初中生考試時,老師經常給他格外的“優遇”,“你出去玩吧,今天的考試題目太容易了,你就不要考了”。
類似的“優待”還包括,這個有點跛腳的19歲青年憑借一篇論文被請到清華大學工作。
循此道路,沒有念過高中的華羅庚一步步走向科學殿堂,最終成為中國最有名的數學家。
為什麼我國今天出不了錢學森、華羅庚這樣的大科學家,王元認為,華羅庚的故事給人啟示。
在王元看來,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國“有教無類”做得越來越好,能夠進入學校的人數遠遠超越自己當年那個時代,但“因材施教”遠遠不夠,“必須承認智慧的差別,允許精英脫穎而出”。
“孔子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賢人,就是100人裡只有2.4個人是英才,需要因材施教”。王元介紹,西方國家的教育重視英才,因為造福國家、重點創新要靠英才。
與之相對的是,我國對於英才培養重視不夠,7歲的孩子,有的只有4歲的智力,有的早就超過了,按部就班一級級的上學制度和考試制度,對優秀的人才是一種藩籬,“就像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讀一樣的書,變成了要齊步走,最後只有向落後看齊,好的學生被扼殺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