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戰”背後是評級機構的標準之爭
從短期看,對“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批評不一定能輕易撼動其市場地位,就像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對美元的“口水戰”,暫時並沒有改變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一樣。這不公正,但改變它需要時間。
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王堯基指出,中國金融機構對於信用評級的正確態度,應當是“兼聽則明”,即在參考國外權威信用評級機構意見的同時,努力開發、利用本土或機構內部的評級結果,爭取早日結束“偏信則暗”的被動局面。
從本質上看,周小川作為中國金融管理層的正式表態,其積極意義是有助於打破本土金融機構長期以來對美國金融體系及其理念的“迷信”。
1月5日,周小川還公開撰文表示,中國在制定國際金融標準中“要有自己的聲音”。他稱,“過去國際上的一些標準,都是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是後來者,所以都是發達國家說了算,我們只好跟著定。制定標準的時候,西方國家可能有自身利益,因此制定出來的標準對其自身有利。”
但今天國際經濟的格局已經改變。周小川認為,中國是有13億人口的大國,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在重要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我們該參與的要參與,不能該爭取的不爭取、在國際舞台上放棄發言的機會;也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自己的分析和見解。”
市場分析人士稱,針對評級機構的“口水戰”,背後是“標準之爭”,“標準之爭”背後則是“話語權”之爭,中國金融管理層正在這場話語權的“持久戰”中,漸漸樹立起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