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企業家犯罪絕不是小事,對於企業家犯罪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將企業家犯罪現象的特點展示出來,一是提醒企業家予以警示,二是供法學家予以研究,最好提出防範對策來。”王榮利表示。
來自律所的首個企業家犯罪報告
與2010年企業家犯罪報告單純基於媒體公開案件的數據統計分析不同,2011年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增加了來自實務部門——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京都律所”)的一手數據和分析。
作為法律服務的專業團隊,京都律所一直關注企業家犯罪現象。在京都所承接的刑事案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企業家涉嫌犯罪的案件,其中有許多案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比如至今尚未結案的本色集團吳英集資詐騙案,去年國美電器黃光裕內幕交易案、以及前年的愛建集團顔立燕合同詐騙案,更早的三九集團趙新先濫用職權案,等等,可以說不勝枚舉。為此,京都律所專門設立了“企業法律風險防控部”,把企業家的刑事風險防範作為研究的重點。
“京都八傑”之一朱勇輝律師代表京都律所在研討會上發布了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增補部分。在參加本次發布會前,朱勇輝特地對京都律所2000年以來十二年間承接的經濟犯罪案件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雖然這些數據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不一定有多大說服力,但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企業家犯罪的一些現象。
朱勇輝在報告中表示,經過統計我們發現,2000年以來,京都律所承辦的企業家涉嫌犯罪案件,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職務類犯罪,占38%(未統計國企貪污、挪用公款罪比例),集中在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等四個罪名;資金類犯罪,占30%,集中在合同詐騙、貸款詐騙罪等八個罪名;經營類犯罪,占22%,集中在非法經營罪、走私類犯罪等七個罪名;涉稅類犯罪,占5.2%,集中在逃稅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等五個罪名;注册資金類犯罪,占2.4%,集中在虛報注册資本罪、抽挑出資罪等三個罪名;知識產權類犯罪,占1%,集中在銷售假冒注册商標商品罪、侵犯商業秘密罪兩個罪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