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的氛圍,雖有利於重啟機制的建立,但能否推動,則取決於“軍事互信機制”對兩岸未來戰略情勢發展的作用及其時機是否成熟。首先,就“軍事互信機制”的戰略作用而言,進入21世紀的台海軍事情勢,由於共軍軍力的崛起,國軍不但失去了優勢,且兩岸的差距正不斷的擴大。台海情勢的穩定與台、澎安全,已無法建立在傳統“軍力平衡”的理論基礎上。在此情勢下,馬英九提出以中國歷史分合的兩岸安全觀。認為,要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爭端,這是中華民族的創舉。故“國防”的第一道防線是“兩岸關係的制度化”,而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即是此“制度化”的具體實踐。
文章說,對大陸而言,進入胡錦濤時代,大陸的兩岸政策從“和平統一”,走向“和平發展”,拓展了兩岸交往的空間。大選期間大陸呼籲“九二共識不容否認”、“兩岸關係不容倒退”即顯出對台灣大選選情的憂慮,建立一個穩定兩岸情勢的制度化機制,亦是大陸政策的需要。
台海安全不能再靠美國
文章說,就時機而言,主要在內外戰略環境的是否配合。選舉中藍、綠的兩岸政策涇渭分明,大選結果勝負已定,反應出民眾的期待,肯定“九二共識”,追求兩岸和平,共創兩岸經濟繁榮、民生福祉的願景,已不容否定。
就外在環境而言。長久以來,美國的兩岸政策在台海問題的和平解決,且“不支持台獨”,近期亞太助卿坎伯表示,美、日極願意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認為,兩岸持續對話與交往“符合各方利益”。然台海的安全,因美國的“戰略收縮”,台灣依附在美國為首的安全架構下,已不符實際。誠如布里辛斯基所言,美國縮手後,有8個弱勢國家,趕緊因應“適者生存”的政治新現實,其中包含了台灣。此言,不但顯示出美國在地區力有未逮,對未來台海安全的支持,捉襟見肘,不會阻礙兩岸政軍關係發展;亦正印證了馬英九“和平解決”歷史分合的“國防”安全政策,符合現實。外在環境的急遽變化中,更凸顯出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急迫性。
文章說,馬英九獲得連任後,已無選舉壓力,而實踐自己創見的“國防”安全理念,創造和平解決歷史分合問題的壓力,正考驗馬團隊的智慧與勇氣,讓我們共同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