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動力機制是指影響兩岸關係的諸多外部因素出於各種考慮,希望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而帶來的動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國際環境和國際格局向來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美國、日本等外部勢力對台灣問題也從未放鬆關注。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多極化格局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當前的國際格局越來越有利於大陸實現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兩岸只要攜手合作,順應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就能夠把握機遇,迎接全球化的挑戰。③美國向來是影響台灣問題的最大外部因素,經常會通過對台灣當局施加壓力、對台軍售等方式來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但2008年以來,美國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公開都是表達“歡迎”、“支持”、“樂見”、“深受鼓舞”、“不會擔心”等立場。2009年11月,在奧巴馬總統訪華後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中,美方表示歡迎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建立更加積極、穩定的關係。2010年6月,兩岸簽署ECFA以後,美國國務院代理副發言人杜桂德在例行記者會主動表示,這代表大陸與台灣持續強化對話交流,美國表示歡迎,對於近來兩岸正面發展,美國深受鼓舞。④雖然美國對兩岸在和平發展新形勢下,是否和如何開展政治和軍事安全領域的對話始終態度曖昧,但整體上希望台海和平穩定的政策立場不會改變。外源性動力雖然不是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直接動力,但卻是這種動力機制能順暢運作的必要外部條件。
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內源性、互動性和外源性動力機制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打個比方來說,如果將內源性動力看作是電源,外源性動力比作是插座的話,那麼兩岸互動性動力就是充電器,只有三者之間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為兩岸關係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地動力支持。
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的路徑選擇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岸關係要想可持續和平發展,就必須實現內源性動力機制、互動性動力機制和外源性動力機制的有機結合、辯證統一。具體來說,兩岸關係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實現短期機遇與長期戰略相統一、尊重規律與把握節奏相統一、保持穩定與突破創新相統一,要遵循“放眼長遠、循序漸進、穩中有進、統籌兼顧”的發展路徑。
第一,放眼長遠。兩岸關係要想可持續和平發展,就必須要有戰略觀和大局觀,處理好短期機遇和長期戰略之間的關係。2008年馬英九的上台和2012年的連任,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看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能拘泥於這八年的歷史機遇期,而是要著眼長遠,既要考慮到馬英九當政時期的短期效應,也要考慮到今後台灣島內政局可能發生變化的長期效應。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我們應該登高望遠、審時度勢,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以更遠大的目光、更豐富的智慧、更堅毅的勇氣、更務實的思路,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⑤因此,對於那些在短期內有利兩岸關係改善,但從長遠來看可能危及和平發展大局的事情,要審慎評估,三思而後行。對於那些短期內可能帶來某些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來說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則要堅持做下去。
第二,循序漸進。兩岸關係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遵循基本規律,要把握好快慢節奏,循序漸進地進行。兩岸關係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兩岸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政治背景,兩岸之間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結構性政治難題,兩岸政治社會制度上的差異,兩岸民眾之間的某些誤解,都不是在這八年之間所能夠解決的。兩岸關係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秉持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人民願望的實事求是精神,要深刻認識和遵循兩岸關係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去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不顧兩岸特殊的歷史背景,盲目超越當前的政治現實,就可能導致過猶不及的後果。國台辦主任王毅在紀念海協會成立二十周年的致辭中指出,“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從雙方有共同意願、有合作條件的議題入手,既有利於協商的持續推進,有利於增強兩岸民眾的信心,也有利於為將來解決政治難題不斷積累共識,創造條件”⑥。這其實體現了對兩岸關係基本規律的尊重和把握,反映了大陸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
第三,穩中有進。兩岸關係行穩才能致遠,但“穩”不是靜態不變,不是消極等待,而是要在積極進取中求“穩”。兩岸關係要想可持續和平發展,必須要有所“進”,要敢於突破創新。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不是建空中樓閣,而是已經有了過去四年的成果作為基礎。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就是要鞏固已有的成果,如果現有的成果都不能確保,就談不上後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基礎,確保兩岸的內源性動力機制能夠可持續提供能量。但消極“求穩”無法保證兩岸關係的可持續和平發展,兩岸關係往往是“不進則退”,在求穩的基礎上必須要有所“進”,要敢於創新,善於突破。在當前兩岸經濟合作、人員往來等領域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兩岸完全可以在商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協定”,探討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等方面有所拓展。
第四,統籌兼顧。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要統籌兼顧“藍綠”、“官民”、“內外”等多種因素。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使命,是兩岸各政黨、各團體的共同責任,也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從“藍綠”來看,在台灣兩黨制基本成型,藍綠對立態勢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兩岸關係可持續發展不應也不可能只與某一個政黨、某一派政治勢力打交道。大陸已經明確表達“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立場,我們與民進黨交往的大門是敞開的”的立場。⑦而對於民進黨來說,不改變“台獨”分裂立場,不與大陸打交道,就難以取信於支持和平發展的台灣民眾,也不利於民進黨在島內的發展。從“官民”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民間”的層次,兩岸通過既有的協商機制,適時商談政治問題,提升兩岸正式交往的層級,將有利於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從“內外”來看,兩岸關係不可能不顧及到美國、日本等國際社會在台海地區的某些關注和利益。促使美、日等外國勢力在台灣問題上發揮積極作用,不僅有助於實現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的良性互動,也有助於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的實現。
注釋
①“2012年對台工作會議在京舉行賈慶林出席並作重要講話”,國務院台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wyly/201203/t20120302_2367075.htm。
②劉紅:《和平發展是主流——2007年兩岸關係回顧》,《台聲》,2007年第12期,第17頁。
③李鵬:《海峽兩岸關係析論——以和平發展為主題之研究》,鷺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121頁。
④“兩岸簽署ECFA美國國務院主動表示深受鼓舞”,轉引自新浪網新聞中心,http://news.sina.com.cn/o/2010-07-01/084320587317.shtml。
⑤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華網北京2008年12月31日電。
⑥“王毅在紀念海協會成立二十周年上的致辭”,國務院台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wyly/201112/t20111219_2218245.htm。
⑦“國台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2-02-29)”,國務院台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xwfbh/201202/t20120229_2364002.htm。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4月號,總第17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