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網友發帖稱,四川省攀枝花市公務員、事業單位在編員工、教師和一些企業等,被強制捐出一個月基本工資給一個新成立的基金。(網易新聞)
對此,攀枝花市外宣辦負責人稱,這個“扶貧幫困基金”為常設基金,目標是籌集五千萬元,但捐款都屬於自願。募捐發起方攀枝花市慈善會也否認強捐,稱募捐的並非專門基金而是一個專項資金,且為“自願捐助”,目前僅市級單位就已籌得900多萬元資金。
不過,數名攀枝花網友對南都記者證實,他們近期的確被要求捐出一個月的工資,攀枝花團市委一名副書記也證實,捐款數額“原則上不低於一個月的基本工資”。一邊是官方的“自願捐助”,一邊“被強捐者”接到的通知要求捐款數額“原則上不低於一個月的基本工資”,且與年終考核相掛鈎。
一面是被迫“獻愛心”的無奈,一面是“政治任務和重要工作”的意義,不能不讓人對執政者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水平產生極大的懷疑。不難看出,拿年終考核來強制性捐款,主要還是想多為自己的“政績”添彩。殊不知,對於“被強捐者”,他們多數是在基層,每月要還房貸、繳納各項基金、保險、水電氣費等,多數人還“上有老下有小”,本來就所剩無幾,“分分錢難倒英雄漢”。面對這樣的“被捐款”我們不僅為官方專橫獨斷、不顧及“被捐款”者的心理感受而憤憤不平。
照理說,捐款是一種公益慈善活動,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但應該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之上,更不該給捐款人限定額度。否則,如果捐款者不是自願而是被自願,就會失去了“獻愛心”的意義。
另據了解,目前僅市級單位就已籌得900多萬元資金,看來還真的是“戰果輝煌”。無疑,面對這筆不菲的愛心款,官方說是設立的“扶貧幫困”基金,但對於這筆錢的去向問題,監管部門還得把眼睛盯緊點,絕不能讓善款結出惡果。這樣,或許“被捐款”者的心裡會平衡一些。(時間:5月15日 來源:中國江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