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及《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轉基因作物獲得安全生產證書後,還需通過品種審定,並獲得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種子經營許可證後,方可進入商業化生產。
玉米作為最主要的飼料作物,在中國播種面積在4億畝以上,年總產量在1.5億噸左右,目前是批准轉基因市場化呼聲最高的作物。
黎志康告訴記者,“出於糧食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國家需要加快發展玉米生產,這是放行轉基因玉米安全認證的主要背景。”一位農業領域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如果不推廣轉基因玉米,到2020年,我國玉米需求量將超過2億噸,但產量只有1.7億~1.8億噸,供需缺口在2000萬噸以上。”
水稻轉基因受困 年損失200億
2011年4月,《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出台,把“推進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列入重點任務。
2012年1號文件,再次強調了轉基因技術,“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在農業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
“我國轉基因研發起步比較晚,在主要作物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朱禎對記者表示,“但在轉基因水稻領域我們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因為水稻並不是美國的主要糧食,對該項轉基因並不重視。”
據了解,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本世紀以來,中國科學家相繼完成了一系列水稻品種基因組“精細圖”的測序及序列分析,同時,還培育了世界一半以上的轉基因水稻材料,用於水稻轉化的目的基因達50多個,性狀涉及抗逆、品質、生物反應器、高產等。
“轉基因水稻商品化從技術上來說已經完全成熟了,之所以遲遲不能推廣應用問題在於其他方面。”朱禎告訴記者,各種對於轉基因糧食作物的誤解和爭議使得政府“慎之又慎”。
黎志康認為,偏於負面的輿論環境使決策層對於放行轉基因水稻過於謹慎,“沒有人拍板”,“以已經拿到安全證書的兩種轉基因水稻為例,如果從2001年環境釋放試驗算起其審批過程已長達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