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的網絡慈善平台施樂會承諾“每筆善款,100%到達受助人的手中”,其12名員工在4年多時間募集了2364萬元的善款,這一度讓其受到廣泛贊譽。但是,近日施樂會被曝光“每個社工可以從每筆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為報酬”,這個網絡愛心互助平台正在因此遭受質疑。對此,施樂會會長方路認為,不超過15%的社工報酬在每個主題開頭都有詳細說明,而且,這種模式保證了社工籌款的積極性。
嚴格講,“善款可提成”與施樂會的“每筆善款,100%到達受助人的手中”的承諾,是相互矛盾的。除了與承諾相違背外,“善款可提成”的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在“提成”的激勵之下,這些社工為了完成目標金額,有可能開展“瘋狂募捐”,甚至有的時候社工還可能實施“騙捐”行為,比如誇大受助人的實際困難、明知已經募捐夠了受助人需要的善款,仍然繼續募捐等等。
不過,換個角度看,雖然施樂會推行的“善款可提成”有其本身難以克服的固有弊端,但施樂會本身也有其難言的苦衷。施樂會作為一個在求助者和捐助人之間搭建的愛心平台,其本身並無更多的收入來源,走訪受助者家庭、了解受助者情況、收集受助者相關資料等等,都需要社工以志願者的身份無償實施,甚至很多時候還需要社工本人“倒貼”一部分資金,在這種情況下,社工的積極性也就很難長期保持下去。
面對這種兩難狀況,施樂會通過“善款可提成”的方式調動社工的積極性,雖然不盡合理,也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弊端,但也是一種不得不如是為之的無奈之舉。更進一步講,這樣的尷尬,其實不僅僅是施樂會一家慈善機構的問題,而是國內慈善困局的集中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