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戰略求轉變
WTO的最新報告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增長可能僅為2.5%,這是從2009年7%連續下降的新低。此外,歐美今年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增多,今年1月-7月,中國受有關貿易救濟調查47起,涉及金額38.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與47%。
商務部官員和貿易專家也指出,制約和影響中國外貿增長的國內外因素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企業最終擺脫困局必須依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外貿轉型升級,促進產業梯度轉移。在全球貿易量萎縮、貿易保護手段層出不窮的境況下,尋找新的競爭力。從企業層面看,如何調動企業內生動能,擺脫追求規模擴張和外延式增長模式,擴大增長質量和新產品是當務之急。
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外貿嚴峻形勢將倒逼貿易政策轉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林桂軍對記者表示,“我們應當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未來中國需要什麼樣的貿易政策,這意味著整體思路的轉變。”
過去30多年,中國外貿瞄准勞動密集型產品,吸引外資,加入全球垂直分工,使中國成為出口大國,中國也由此完成了從早期出口紡織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到出口汽車、電子產品的產業間升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10月17日在清華大學的論壇上強調,這種產業間升級已經被產業內升級所取代,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形成複雜的生產價值鏈。如何進行產業內升級,是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
在林桂軍看來,未來中國需要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以適應產業升級的需要,推動中國裝配製造業企業國際化。舉例來說,此前中國一直實行類似進口替代戰略,進口、出口政策實際是二元的,未來中國應當切實降低關稅,這樣進口產品在生產端才能實現規模效應,降低中國的生產成本,以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
接受記者採訪的貿易界人士認為,下一階段,中國外貿戰略需要實現“三個轉變”:從以政府主導為主向市場和政府共同發力的情況轉變;由量能擴張向質量效應型模式轉變;由傳統成本優勢向綜合要素優勢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