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求是》談改革:我們需要的不是“推倒重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16 11:18:56  


 
  扣准社會脈搏是凝聚改革共識的重要前提

  李艶玲 

  改什麼?怎麼改?這是在討論改革共識時必然會面對的問題。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離不開對我國社會基本情況的評估。顯然,這種評估如果不同,對改什麼、怎麼改的看法就會不同。當前,之所以凝聚改革共識難度加大,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對我國社會基本情況的分析判斷存在很大差異。

  前不久有人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矛盾幾乎到了爆炸的臨界點,“整個社會猶如火山”,“面臨破裂潰散的危險”。這種觀點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在得到一些人追捧的同時,也受到人們的質疑。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剛剛過去的十年是這樣評價的:“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人們公認,這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的時期,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實惠更多的時期。”

  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評價?我們不相信作出“臨界點”評估的人全是別有用心,但做出如此判斷究竟有什麼根據呢?

  可能性最大的,是這種判斷的根據來源於網絡輿論。中國的互聯網可能是世界上最熱鬧、最嘈雜、最輿論化的網絡。網上眾聲喧嘩、輿情汹湧,成了境內外有些人評估中國社情民意的主要根據。

  網絡作為輿論平台,確有積極、正面的作用,如參與公共事務、進行輿論監督等,是不容忽視的社會情緒“晴雨表”。但網絡輿論同時具有負面聲音易成強勢的特點,越是負面新聞、負面事件、負面話題越有吸引力,越是對現實不滿的人越有發帖衝動,越是反傳統、反主流、反權威的聲音越能贏得喝彩,網上各種輿論交鋒中常常是負面輿論壓倒正面輿論,理性、溫和、正面的聲音常常遭到狂轟濫炸、排斥打壓,以致沉默不語。網上言論通常比較感性化、情緒化、簡單化,具有明顯的非理性色彩,網民發議論往往僅憑個人好惡和直觀感受,一些人在表達方式上也呈現出偏激、粗俗的傾向。網絡輿論的從眾性和跟風效應也非常明顯,一種輿論傾向一經形成,往往會急速傳導和擴散,造成大的聲勢,繼而進一步強化跟風效應,導致集體性的認知失真、反應過度,至於議論的事實是否清楚、判斷是否正確,已經變得不再重要,甚至謠言也會被信以為真、反覆傳播。所以,如果你沉溺於網絡,充斥你視野的就會是大量的矛盾、問題和不滿,是難以忍受的陰暗面,如果你不能客觀、理性地思考,那麼,作出消極負面的判斷也就不奇怪了。就有網民在帖文中表達上網感受:“如果不是我依然好好地生活在這裡,並且親眼看到周圍絕大多數人活得還算凑合,我會以為中國這個地方是人間地獄。”

  讓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中,看看近期發生的三件事:一是,全國假日辦發布的《2012年中秋節國慶節假日旅遊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中秋節、國慶節8天假日期間,全國共接待遊客4.2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05億元。長假期間各大旅遊景點人滿為患、花錢買罪受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二是,2012年“11月11日”這個被戲稱為“光棍節”的日子,在電商的促銷推動下變成了一個“網購狂歡節”。這一天,僅天貓和淘寶經支付寶完成的交易額就高達191億元,其中天貓只用13個小時就突破100億元銷售規模,刷新了全球電子商務百億銷售用時最短紀錄。三是,據業內人士估計,2013年元旦3天假期,全國電影總票房高達3.3億元左右,相比去年同期起碼翻了一番。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整個社會猶如火山”,處於爆炸的“臨界點”,人們怎麼會有心情去旅遊、去購物、去看電影?

  一個是網上虛擬空間的喧嘩聲,一個是現實生活中數以億計的人們親身參與的事實,哪個更真實?答案應該是清楚的。中國社會的主流人群,是那些每天急匆匆上下班的人們,是工作崗位上忙碌操勞的員工,是超市裡推著購物車摩肩接踵的男女,是節假日裡公園及景點熙熙攘攘的遊客,是為了改善生活而離家外出辛苦打工的農民工。他們在網絡世界,是沉默的大多數,卻是現實社會的主體。單憑網上的喧囂就作出對中國社情民意的總體判斷,是非常不靠譜的,極有可能弄出大笑話。

  還有一件事尤其值得注意,2012年3月19日,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發布的《2011年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報告》指出:2011年美國以9500多個IP地址控制中國境內近885萬台主機,有3300多個IP控制境內3400多家網站。他們經常在網上發表言論,傳播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詆毀和批判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和民族文化,片面渲染、刻意放大我國的各種問題,甚至製造各種社會謠言,煽動人民的不滿情緒。例如,質疑中國經濟、唱衰中國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或斷言我國“經濟增長引擎已經熄火”,或指責我們“國企壟斷”、“不公平競爭”,或渲染我們“企業借款減少”、“地方債務風險巨大”,或炒作我們“貧富差距世界最大”、“面臨巨大社會風險”,等等。雖然“唱衰論”一次次在我國發展進步的事實面前不攻自破,但這些聲音仍然對國內一些人產生影響,有人甚至不辨是非、跟著起哄。很顯然,互聯網已經成為一些西方國家輸出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對其他國家進行思想文化滲透,甚至策動“顔色革命”的利器。

  因此,對網絡輿論必須做冷靜的分析。當一種聲音出現時,要想一想它代表了哪些人,又能代表多少人,切不可聽風就是雨,自亂陣腳。

  中國發展到現在,確實面臨不少嚴峻的挑戰,前進道路上有很多困難和問題,諸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等。對這些困難和問題,黨和政府是清楚的,對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也有深刻的認識。毫無疑問,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深化改革開放。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主政伊始就反覆強調,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才是我們凝聚改革共識的基本遵循和大方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