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業部副部長牛盾在武漢舉行的禁漁總結會上表示,2003年開始試行的禁漁有效減緩了長江水生生態資源衰退的趨勢,也推動了我國內陸漁業管理工作。然而,該次總結會上提供的數字顯示:當年長江“四大家魚”產量僅為歷史峰值的三百分之一,水生生態資源衰退趨勢仍難遏制。
除了每年禁漁三個月外,為緩解長江魚類資源衰退,各地紛紛開始增殖放流,將人工繁殖的魚苗放流到長江。然而,該措施同樣收效甚微,甚至存在隱患。
“放流的魚苗根本不及減少的量。”常州漁政站站長吳建敏表示,不比陸路動物容易監測,魚在江中游走,有些魚種還會往返大海和長江,難以監測,只能憑多年經驗感知,放流的魚苗數量根本不及減少的量。常州2003年開始放流,逐年增加,今年計劃向長江放流2000多萬尾。
還有些專家擔心,增殖放流會破壞長江的基因庫。長江中,魚在產卵、受精等繁殖過程中會進行廣泛交流,參與的個體很多,遺傳多樣性較高,由此產生的物種進化能力較強,物種存活和延續能力較強,但增殖放流的魚苗源於人工繁殖,容易影響遺傳多樣性,猶如近親繁殖。
禁漁10年恢復生態環境
“僅僅依靠三個月的禁漁期和人工放流部分幼魚,是難以讓資源恢復的。”在院士曹文宣看來,禁漁10年是實現長江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曹文宣早在2006年即提出“全江禁漁10年”。
曹文宣認為,長江主要的經濟魚種四大家魚通常4齡成熟繁殖,連續10年禁漁,有兩個多世代的繁衍,魚類資源量將比現在倍增,而且個體增大。屆時漁業效益會比現在顯著增加,適當捕撈也就不會造成資源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