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校長,並非特別顯赫的位子,但對蔣介石來說,卻是生平重大的轉折點。他以黃埔校長為跳板,躍向權力的高峰,最後成為一國之君。此一飛黃騰達,並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順理成章,而是當事者處心積慮,玩弄不少權術而獲致的。
俗稱“黃埔軍校”,顯然是因地得名。1924年11月6日舉行的第五十八次會議,列席委員林祖涵報告“陸軍講武學校情形案”,決議“委蔣中正為該校校長,廖仲愷為該校黨代表”(李敖藏會議錄原件),可見當時的名稱是“陸軍講武學校”。至1925年第六十三次會議時已稱“陸軍軍官學校”(李敖藏會議錄原件)。不論何種名稱,此一軍校的來歷,乃由於孫中山自民元讓位於袁世凱之後,中華民國的法統也已讓給北洋政府,但心有不甘,一直想在廣東重建革命根據地,“重光”法統與河山,然而卻屢次失敗,無論大元帥或非常大總統,都坐不穩當,廣東的地方武力既不可靠,找西方國家支持,怎奈誰也不理。最後蘇共領袖列寧正好要利用中國來反帝,而孫中山正需外援,一拍即合。於是,在蘇聯的“人”“財”“槍”三援之下,孫中山“以俄為師”,成立了黃埔軍校。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個軍校是民國十三年成立的“中國國民黨”與蘇聯結交後,所生下的一個“愛情”結晶!黃埔軍校的不少主任和教官是中國共產黨人,也是國共合作的自然現象,如戴傳賢是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是政治部副主任;王柏齡為教授部主任,葉劍英為教授部副主任等。
黃埔軍校既是蘇聯“人”“財”“槍”三援之下的產物,經調查所得,在“人”的方面,最初有軍事教官四人,後來增到三十人。在第一次“東征”時,軍中有蘇聯的布留赫爾即加倫將軍(General Blücher,Galen)所率領的二十名俄國軍官參加,第二次“東征”時,有更多的俄國軍官參加;在“財”的方面,蘇聯援助二百七十萬元(三百萬盧布),援助建立中央銀行一千萬元;在“槍”的方面,1924年10月7日第一次運抵黃埔的武器有大炮、機槍和八千餘支(或一萬二千支)步槍。同年12月,又運來飛機九架、步槍彈藥五百萬匣、機槍十二挺、大炮五十八門以及機槍彈及炮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