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查結果未知的情況下,提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時,陳平感到害怕,“我不會被劃入工資、福利過高的部分吧?”
伍海川則主張,目前一個總體的情況是,央企與外企的福利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但市場數據並不支持“福利的改善使得央企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幅提升”的觀點。相反,很多人選擇央企更多是出於工作環境、工作壓力、穩定性等維度的考慮。
“從福利優化的角度來看,民企要優於央企,比如,民企會針對職工提供更有特點、靈活的養老金計劃和醫療計劃。這一點上,國企和央企應當學習民企的做法,對關鍵崗位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福利進行創新和改善,畢竟,這些都是一個企業最有創造價值的崗位。” 伍海川說。
朱列玉認為,目前,在壟斷的國企和央企裡,最突出的問題是高管以及中層管理人員的工資、福利太高,內部收入不均衡,貧富差距懸殊。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和2011年兩年,國資委下屬央企負責人平均年薪在65萬—70萬之間,此前,2004-2007年,這一數值自35萬、42萬、47.8萬一路漲至55萬。
與之相對,“一些央企內部,一線工人以臨時工為主,企業人員按照編制內、編制外、正式工、合同工、派遣工等被分為三六九等,而派遣工和臨時工,即便勞動強度很大,工資收入依然很低,而且幾乎沒有福利。”朱列玉說。
朱列玉建議壟斷央企中高層管理人員的收入應當參照公務員的待遇,或是擬定一個倍數,比如1.2或者1.5。
“其實,央企高管收入過高是一個偽命題。如果在完全市場化的機制裡,經理人由市場聘任,他的收入多高都不是問題。但在我們的體制裡,又由國資委層面主導,那麼,這個問題幾乎無解。”祝波善表示。
“央企內部的收入差距必須通過突破壟斷來消除,但反壟斷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對於一線員工以及專業技術人員,國家應該參照工作強度、技術要求,根據社會平均收入制定薪酬標準,真正實現同工同酬。”朱列玉呼籲。
(來源:中國青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