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戈爾巴喬夫執政以來的情況看,他的政治策略是一種妥協策略,利用一個極端來削弱另一個極端。在蘇共二十八大,無論蘇共綱領,還是他的政治報告,一方面盡量吸取激進派的觀點,另一方面又吸收傳統派的觀點,從而保證以他為代表的主流派的綱領和主張得以通過。
他在政治領域中採用的妥協策略,在蘇聯存在各種政治勢力、各種思想和流派的情況下,在社會嚴重動蕩的情況下,對穩住他的領導地位,無疑是有用的。但是,這種妥協策略,運用到經濟體制改革中來,就會帶來十分有害的作用。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是使經濟體制改革的方針變得模糊不清,使改革的積極支持者和擁護者弄不清改革的方向。這樣,改革的擁護者日益減少,對改革領導人信任程度降低,甚至連一些有名的為改革出謀劃策的學者,也感到摸不清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的底牌是什麼,朝什麼方向發展。
蘇東劇變
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加速了蘇聯劇變的進程。更應看到,蘇聯的劇變有其十分深刻的深層次歷史原因。如僅僅停留在戈爾巴喬夫改革錯誤這一直接原因去分析蘇聯劇變,只能是一種淺層次的認識。不要因為蘇聯劇變發生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而忽略了蘇聯歷史上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忽略引起質變的誘因,忽略量變背後更為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東西。
有人把東歐劇變的原因歸結為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路線。這些結論是站不住的。回顧改革歷史可以看到,1988年6月,戈爾巴喬夫在蘇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會議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這一概念。但這次代表會議的決議並未採用這一概念,即尚未被全黨接受。1990年召開的蘇共中央二月全會,通過了向二十八大提出的蘇共綱領草案中,才作為黨的正式文件用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概念。這個概念大致包括以下內容:人道主義與自由,強調人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公有化的和高效率的經濟;社會公正;真正的人民政權;高度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主張和平與合作。“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概念到1990年才正式形成,在蘇聯也僅在付諸實踐之中,而1989年下半年波蘭第一個發生劇變,接著東歐各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地垮台。當時人們並不十分清楚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是什麼涵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