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些,都給設計者以啟迪,他們又設計出多種類型的方案:
第一類是柱廊式方案,採用周圍列柱,柱廊兩端為實墻,列柱中間嵌以實墻等等。柱廊式方案氣勢挺拔有力,層次分明,富有表現力。
第二類是群體式,使紀念堂為一組建築群,外輪廓線飽滿,氣勢壯觀。
第三類仍是無柱廊式的方案。
1976年10月下旬,方案設計進入了第二階段,八省市的設計人員分別回各省市徵求意見。在京單位則有北京市規劃局、北京市建築設計院、清華大學建築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北京建築雕廠的建築設計專家和部分建築公司的幹部、技術人員、工人參加,組成了設計組。設計組通過開座談會、個別徵求意見、請有關人員廣泛評論後認為,柱廊式方案不僅與天安門廣場四周建築——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等相協調,而且容易做到莊嚴、肅穆、美觀、大方。因此,其他類型就沒有再發展下去,而集中力量研究探討柱廊方案。在分析柱廊方案的基礎上,對影響大體型的屋頂形式提出多種設想。為了保持我國紀念性建築的傳統形式,台基採用分層。為了從天安門廣場任何一個角度,都能看到比較完整的紀念堂,體型採用了正方形。
當年曾參加選址和方案設計工作的華德潤(原基建工程兵科研設計院副院長),在其撰寫的《三十個日日夜夜》回憶文章中寫道:
1976年初秋,人們的心情格外沉重,我們的祖國蒙受了巨大的不幸,繼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不久,毛主席又離我們而去。為了永遠紀念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在首都北京建立毛主席紀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