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對這個工程的概念,我一時還摸不著邊際。我是瞻仰過列寧墓的,但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要求,顯然是複雜得多,艱巨得多。若是周總理還健在的話,他一定會領導大家把這個工程建得十分完美,讓毛主席雖死猶生。但是,周總理先故去了,毛主席又離開了我們,“四人幫”還在那裡橫行,也許會更加肆無忌憚,或許會對紀念堂工程亂加干擾,一時百感交集,思慮萬千。
像建設人民大會堂一樣,對毛主席紀念堂這座全國人民關心的重要建築,首先是請全國著名建築專家來京進行方案探討。
經各位專家和有關領導研究,最初提出的修建地點有三個:一是香山,二是天安門廣場,三是景山。起初,大家提出的方案,香山和景山方案的建設規模都很宏大,天安門廣場方案的建築體形也很龐大,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時大家衷心懷念毛主席對中國人民的偉大貢獻,認為只有宏大的建築才能體現毛主席的偉大和崇高。有的建築方案幾乎把天安門廣場南半部全部占滿了,有的方案建築面積達十幾萬平方米。
在所有專家當中,只有南京工學院楊庭寶教授提出的方案,是50米見方二層高的建築。楊庭寶教授冷靜地考慮了天安門廣場的整體環境,考慮到紀念堂應該是天安門廣場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築規模合理,才能突出紀念堂的光輝形象,使它千秋萬代閃耀著光芒。楊教授所作的方案,給予我們以很大的啟示。
在全國著名建築專家提出方案離京之後,留下有清華大學、西安設計院、建工部設計院、北京市設計院的教授和建築師,負責綜合各方案之長,提出實施方案。但是,當時有關地下工程保密很嚴,建築師們不了解;紀念堂除群眾瞻仰活動外,還可能有些什麼活動,一時誰也說不清;還有,紀念堂的管理工作、遺體保護、警衛工作等,既要十分有效地進行,又要適當隱蔽,不能干擾瞻仰這個主題,布置相當複雜,各位建築師一時都感到難以下筆。當時負責施工的總指揮李瑞環同志焦急萬分,因為設計方案不定,一切將無從下手,他一天催幾次,讓我們盡快拿出實施方案。趙鵬飛同志和我也急得直冒火。
在這種情況下,經和趙鵬飛同志商議,由我動手,在各位教授和建築師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大家的意見,用了一整夜的時間,勾畫出紀念堂實施方案草圖。第二天天亮的時候,交給北京市建築設計院方伯義建築師畫出了正式方案。這個方案是65米見方的平面,後來經大家進一步研究修改,增加了警衛和管理用房等,平面增大為72米見方。經穀牧同志請示葉劍英、華國鋒同志,紀念堂工程實施方案就這樣確定下來。接著,下一步的設計工作和挖槽工作也就開始了。
在進行紀念堂總體設計時,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紀念堂的正門朝北,如果在天安門廣場進行群眾集會時,群眾都面向天安門,背對紀念堂,感到這樣似乎不妥。
經大家研究,認為這的確是一個問題。但怎樣解決呢?大家一時想不出好主意。後來,還是趙鵬飛同志提出一個想法,就是把紀念堂庭院的東西兩側向裡收縮,使兩側廣場面積擴大,一旦舉行群眾大會,在紀念堂東西兩側和南北方向都有群眾環繞,這樣就形成了毛主席在群眾之中,背向問題也就解決了。這個意見很快為大家所接受,把紀念堂庭院東西兩側各向裡壓縮20米,成為現在的這種格局。
1976年9月18日下午,黨中央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追悼大會》,群眾隊伍就是這樣布置的,效果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