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所處的時代
央企監管並非只是在國內經濟框架內的加減乘除。黃淑和認為,央企負責人更應心胸開闊、眼光放遠,國際大環境的判斷與央企成長休戚相關,在國際經濟大背景下完成轉型升級,才有融入全球、成為世界級企業的可能。
《財經國家周刊》:你所講的央企所處的經濟大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具體指哪些?你早年從事經濟運行分析研判工作,這些年又一直參加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你如何看待現在的國際經濟大環境?
黃淑和:央企未來發展的不確定、不可預期的因素應該不少。我們的國際經濟環境依然複雜多變,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人們預測要3到5年才會復甦,我的預測要更為嚴峻一些。
我當時對央企負責人講的時候用的措辭更加刺眼——“準備第二次過冬”,我本來說要做好至少5 7年的困難準備,後來想想太多了,還是說了3 5年,從現在來看,5年已經快過去了,復甦並不順利。
那次敲警鐘是敲給很多央企領導的,敲得比較重。因為我過去在國家經貿委工作很長時間,就是搞綜合經濟工作,所以現在我也一直在跟蹤整個經濟運行趨勢,有些指標一看就可以看出端倪。
對於現在的世界經濟形勢,我看了很多資料,社會上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總的看法是全球經濟失衡的狀況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建立起來,過度依賴負債推動需求增長的機制沒有得到改變,世界經濟正處於一個深度轉型調整期,短期內很難有大的起色。
在參加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時,我大的感受是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日益複雜。現在國際貿易壁壘日益明顯,西方對我們國有大企業形成了擠壓之勢。
此外,世界範圍內的投資貿易規則發生變化,將來我認為要注意到“三個規則”對中國經濟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一個是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第二個是應注意BITC(《中美雙邊投資貿易協定》);另外一個是TTIP(美國與歐洲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對這些規則應該盡早研究,抓緊準備應對之策。
從中國經濟大環境看,現在正處在改革開放以來最為緊要的時期。為什麼呢?中國傳統的比較優勢在慢慢喪失,各種生產資料的成本在逐步上升,盈利空間逐步被擠壓,而產業走向中、高端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所以現在是高端這邊還邁不上去,既有的一邊又被慢慢擠壓和步步緊逼了。
我感覺中國經濟下一步的核心是轉型升級,這是中國經濟的一道大坎,同樣也是央企的一道坎。我早已經對央企發出警告,我們的113家央企,沒有一家可以置身其外,誰邁不過去,誰將遲早被淘汰。
我們應該堅定信心的是,一個國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大企業,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大企業支撐,經濟塊頭再大,長久競爭力也不會強。以韓國為例,韓國的經濟塊頭,我看廣東省再有幾年,總量差不多可以追上,但韓國的幾個大企業一撐,整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就比較強。所以,有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實力的跨國公司大企業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