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去視察的還有林毅夫委員。他建議把丹江口水庫註冊成商標,大力發展丹江口庫區有機水果、蔬菜等綠色生態農業,提供給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消費,這樣由城市消費來彌補庫區因保護水源地而帶來的經濟損失。他說,誰擁有這個品牌,誰就擁有這個市場。我覺得這個思路挺好,於是也一並寫入了報告裡。
南方周末:你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工作多年,清楚各種矛盾和難題,哪些是最放心不下的?
張基堯:能不能實現工程規劃目標是我最大的牽掛。說實話,我到現在心裡面還不十分踏實。第一,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後要盡量控制超采地下水,記得做規劃階段整個北方地區每年超采地下水六十幾個億立方米,因超采帶來地面沉降、河道幹枯等諸多生態問題。通水後,不超采地下水就是實現了一個目標。但這裡有利益取舍,用南水北調的水要錢,用地下水只要打井即可,有的單位甚至偷采、多采而少交費甚至不交費。關鍵看各級地方政府能否切實盡責地抑制超采問題。
能不能長期保證水質合格也是我放心不下的。萬一水質變差或調水渠道因保護不好造成污染,南水北調等於前功盡棄。要實現這個目標,光靠南水北調辦這幾個人是不行的,需要各級政府和民眾一起努力。
另外不能調了水,而丟了節水。中國解決水的供需矛盾,出路在節約用水,依靠調水維持經濟發展是沒有出路的,而且只會破壞了水的自然規律和生態規律。如果解決不好水資源浪費問題,中國經濟就可能有很大的危機。這就是我現在三個最大的擔心。
工程投資超預期
南方周末: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即將完工,現在看,工程是否符合規劃的初衷?
張基堯:總的來說是符合規劃預期的。當然,也有超過規劃的,比如工程投資就大幅增加。在最初規劃階段,我們給國務院報告整個南水北調工程投資1240億,現在,東中線一期工程即將完工,恐怕要達到3000億。
南方周末:為什麼出現這麼大的投資增幅?
張基堯:首先,移民補償標準較以往有大幅提高,以前每畝地的補償是當地農業年產值平均數的3到5倍,現在是16倍。其次,又新增一些項目,比如移民區取土培肥,就是把庫區淹沒線以下肥沃的腐殖土層取出來,覆蓋在新開墾的土地上。再有,調水沿線交通規劃調整也增加了投資,比如跨渠橋梁,原來只設計了600多座,最後新增1300多座,幾乎800米遠就有一座橋梁。這樣,調水渠道沿線的學生上學就不會繞著庫區路走了。農村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原有規劃的人行橋需要加寬,橋面增加承重都需要增加資金。另外,建設方面因臨時修改也直接導致投資增加。<
nextpage>
南方周末:建設方面的臨時修改,意味著和最初的規劃出現了衝突,都是合理的嗎?
張基堯:南水北調工程要穿越河流、公路、鐵路,尤其是南水北調處在東中部地區,等於直接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膛破肚。有些公路、鐵路批覆在後面,(南水北調)建設在前面,也就是原來是公路鐵路要穿越南水北調渠道的,現在變成了南水北調渠道穿越它們。
原來對水污染處理考慮得比較簡單,比如修建東線的這些年正好是山東、江蘇發展最快的時期,而工程途經的河流本來水質很差,因發展經濟,勢必帶來水污染加劇的問題。於是,一方面我們在執行原來的規劃,另一方面又根據實際情況做了不斷補充,投資也就不斷增加。
南方周末:比如中線以前規劃是有通航目標的,現在不提了,為什麼?
張基堯:還是考慮水質,通航對中線水質會帶來比較大的影響。現在這個問題已經顯現出來,比如船舶油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糞便污染。所以,弱化了中線通航的功能。
爭奪“核心水源區”稱號
南方周末:有公開報道說,湖北省一直擔心中線會給漢江中下游帶來不利影響,雖然有一些補償性措施,但仍感覺效果不明顯。你怎麼看待這樣的聲音?
張基堯:應該說,通過一些補償性措施,我們試圖把丹江口下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到了最小,說一點沒有影響那不可能。要說上游和下游的影響,我覺得上游的影響遠遠大於下游。
南方周末:丹江口市希望能享受和三峽工程一樣的對口支援政策,但始終未能如願。這類地方的呼聲,國家層面如何去平衡?
張基堯:中線水質好,現在丹江口水庫水質一直維持在二類以上,難點是如何使其不受污染。根本問題必須把水源地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對口支援政策。這種對口支援不是直接給錢,應該是智力、市場、項目的支援。另外,還需要動員社會力量,光靠政府的力量也是不夠的。
真正的對口支援也是從去年(2012年)剛開始。北方受水區說修建整個工程時要我們出錢,等水來了我們又要拿錢買水,怎麼到現在還要我們對口支援?此話也不是沒道理。但假如不採取這種支援方式的話,不解決好水源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致富的問題,南水北調水質難以保證,你花錢買來的水都是污水,相當於之前花的錢也付諸東流了,這中間還有不斷深化的認知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