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以中華文化止戈與立信精神,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 |
中評社╱題: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回顧與前瞻 作者:傅應川(台灣),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退役陸軍中將
前言
追求和平已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願望,不但大陸的兩岸政策標榜著“和平發展”;而現下在台灣執政黨的政績,亦以降低台海緊張情勢最引以為傲。故兩岸皆以打造和平環境,共同為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2005年國民黨連戰主席以和平之旅,開創兩岸邁向和解之路,並與當時中共胡總書記舉行會談,在“正視現實,開創未來”的前提下,共同謀求台海的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雙方承諾,共同促進包括“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等工作。為避免兩岸軍事衝突,應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此一宣示,不但代表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亦象徵國共內戰歷史情結的終結。使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成為兩岸和平工程的主要內涵。
儘管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構步履蹣跚,交流始終在其內涵不明、想法歧異中蹉跎,看不到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也未達成任何的和平協議。但雙方卻在經濟、文化的交流中,簽定了19項協議,確使兩岸的緊張情勢趨緩。相對於1996年的台海危機,與現今包括東海及南海的西太平洋情勢,兩岸的軍事安全確屬穩定。
連戰於近期更表示,由於兩岸的努力,已由過往的武力對峙,到今天的交流合作,“和平成果輝煌 ”。連戰的話語,道出了“軍事互信機制”的成果及欲達成的目的,而不問其機制是否建立,不論其過程如何發展。惟此一結果應使希望兩岸和平的人感到欣慰。
“軍事互信”與兩岸“軍事互信機制”
“軍事互信機制”的一詞,在兩岸軍事交流之中常見,但雙方迄今並沒有確切一致的概念。一般而言“軍事互信機制”或“信心建立措施(CBMs)”,係指源自歐洲安全合作會議(CSCE)於1975年所簽署的“赫爾辛基最終議定書”。這是冷戰時期,運用於降低軍事衝突的安全架構,其核心價值在藉軍事透明化,防制軍事奇襲的可能性,增加戰爭的可預測性,從而打消發動戰爭的動機,消彌戰爭於無形。
基本上,這是一套基於西方戰略理論,設計的多邊安全架構。藉敵對雙方多邊的互動關係,減少單方發動戰爭的機率,俾使爭端得以優先運用戰爭以外之手段解決之。“軍事互信機制”促使冷戰結束,並認為“戰爭不必再打了”。西方的戰略學者以其成功的經驗,每逢區域緊張情勢的升溫,都企圖藉此架構防制爭端擴大。近期日本的右翼軍國主義復活,以釣魚台國有化挑起與兩岸在東海上的主權爭議;大陸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劃定,亦持續了西太平洋的緊張情勢。面對西太戰略情勢的發展,亦有西方學者倡議建立西太的“軍事互信機制”。
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始於1996年台海危機之後。雖然兩岸間的衝突,涉入了東西方冷戰時期地緣戰略上的權力架構。但本質上,兩岸的衝突仍延續國共內戰的歷史情結,屬於意識形態的對立,有別於地緣戰略上的衝突。因此,問題應著重於意識形態的調合,而不在地緣政治上的解決。針對兩岸的緊張關係,運用國際衝突防制的方法與手段,顯得有些突兀;而多邊架構用於兩岸,益使內爭引入外力干預,擴大“分離意識”,衝突更難解決。
對兩岸而言,“軍事互信機制”並非全無意義,由於機制提供了交流平台及具體的交流項目,有助於雙方互信的建立。又因台灣受制於既存的地緣戰略權力架構,兩岸處於敵對狀態,且此狀態不因兩岸緊張情勢的趨緩,而有較大的改善。西方經常散播“中國威脅論”,認為大陸的崛起威脅到周邊國家的安全;而對台則指共軍的軍力發展針對台灣,並以犯台為其首要目標,強化兩岸的敵對意識,藉此以強化台灣對西方的“依存關係”;美國以軍售支持台灣的防衛能力,並在《台灣關係法》的基礎上,獲取對台軍售的正當性。因此在此戰略環境下,兩岸有許多的軍事反應,並不代表兩岸的真實敵意,只是順應地緣戰略情勢對“中國威脅論”的反射。其中最具代表的論述即“中共導彈對準台灣”,是台灣安全上的最大威脅;因此應以“撤彈”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這種論述純為宣傳,毫無軍事邏輯的根據。又因兩岸沒有軍事交流的正式管道,這些不應存在於兩岸,而只存在於地緣戰略上的互疑,終得不到化解。故為促進兩岸的“軍事互信”,應在軍事上建立常態化的協商機制,以消彌互疑、增進互信,此乃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真實意義。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倡議及演進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發韌,應溯自1996年的台海危機,美國意識到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亟欲推動其亞太地區和平的安全政策,因此鼓勵兩岸對話,並提出兩岸簽定“中程協議”的建議;安排形成三邊的“信心建立措施”,鼓勵兩岸以新的創意,擴大合作解決問題,以營造兩岸和平環境。台灣方面在此氛圍下,於2000年7月,即開始官方的軍事互信機制研究,規劃區分近、中、遠程,終以“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為目標,並認為政府與民間均持“不排斥”與“樂觀其成”的態度。自此,接連的幾次《國防報告書》中,皆有類似的表述,但未有實質的進展。
此一階段,台灣在美國的支持與鼓勵下,顯出較為積極的應對態度,但亦見美國掌控地緣戰略上的影響能力。美國的用心意在台海和平而不在兩岸和解。不但立場鮮明,且不願在台海危機中將美軍拖下水,此一戰略思維與現今美國的“重返亞洲”、“再平衡”戰略並無二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