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批准哪一個作為試點,主要從戰略格局、佈局來考慮,需綜合平衡地方發展。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郭萬達曾稱,廣東、天津都是沿海城市,均面臨著轉型升級,需要新一輪改革開放,相對而言,人才、地緣優勢也更明顯。
“我們希望最早獲批。”廣東省常務副省長徐少華說。3月10日,粵港合作第十九次工作會議在香港舉行,雙方簽署協議表示2014年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共同研究爭取擴大新的開放領域,擴展開放深度,共推廣東申報自由貿易園區,探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天津省委書記孫春蘭3月9日更是明確指出天津“排隊在前”。她透露,天津已經減少了近60%的審批,未來還要再減少10%;中央編辦也很贊成其改革方案。天津市長黃興國強調,和上海相比,天津自貿區將在管理體制上有兩點創新:設立特殊監管區和非監管區;設立貿易物流、金融服務和研發製造的三區聯動機制。
自貿區不應走老路
針對各地紛紛亮出自貿區戰略,高調為獲批造勢的熱情,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隱約感覺有些不太對,“覺得他們還是把自貿區當做過去跑馬圈地、搞基礎設施建設、以招商引資為目的的工業園區的居多”。
王新奎曾參與設計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多次接待過到上海自貿區考察的各地官員。在他看來,眾多省市申立自貿區,本身是好現象,但其中許多對自貿區的目標定位有“路徑依賴”,不知不覺中重蹈了“要優惠政策招商引資”老路,極易形成一個一個的改革“孤島”,難獲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紅利溢出效應。
在梅新育看來,各地競逐自貿區是有歷史原因的,“以前探索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到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這些特殊功能區曾為獲批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其間太多地使用了特殊的財稅、土地優惠措施,許多地方習慣了這種特殊政策,現在仍想搶佔先機,圖謀‘制度套利’。”
“中央要求上海在沒有特殊政策和優惠政策的情況下,能夠試驗出一套經驗,而且這個經驗是可複製可推廣的。”王新奎表示,新一屆中央政府力推自貿區,對外著眼於探索開放新路徑、對內推動政府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而不是經濟增長。
為此,王新奎撰文提醒,必須避免對自貿試驗區預期上的“急功近利”。凡涉及改革,或在原有的體制機制框架內政策的增減,或體制機制本身的創新。政策的增減能立竿見影,但大多僅涉及局部短期利益的再分配;體制機制的創新,則關係到長期整體營商環境的改善。在自貿區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重政策增減,輕體制機制創新,偏離了設立自貿區的根本目標。
此外,還須力戒自貿區體制創新上的“急於求成”。他說,體制機制創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各種利益的協調;特別是中央要求自貿區的各項改革必須按法治化的要求推進,做到風險可控。若急於求成,很可能欲速則不達。
上海自貿區建立5個多月以來,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總結了許多經驗,其中一條,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走”。
周漢民強調說,搞自貿區要因地制宜,不是政策攀比,更不是國家給的保險箱,擔的是責任,負的是使命,其中有相當的風險,“不能一哄而上,應科學規劃,謹慎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