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創新宏調方式
對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的包括研究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範圍,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作用,確定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鐵路建設等政策措施,分析人士認為,新的微調措施規模很溫和,針對性強,不是對以往刺激政策的重複,並且將改革蘊含其中。
“這體現了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張立群談到,近年來,宏觀調控在保持總量政策穩定的同時,積極盤活存量、用好增量,主要通過財政支付結構優化和貨幣配置格局調整實現穩增長目標,而不是依靠提高赤字率和擴充流動性,因而更具有可持續性。
早從去年開始,中國宏觀調控的思路就開始了一場重大轉型——從關注當前為主轉變為更加兼顧長遠,從注重總量擴張轉變為更加考慮結構優化。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在繼續穩定需求的同時,更加關注政策對供給面改善的效果。”張立群談到,新一輪宏觀調控不僅注重調節需求總量,而且注重兼顧經濟轉型升級和企業發展能力增強,增加有效供給,釋放潛在需求。
在專家們眼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從簡政放權到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從擴展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範圍到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諸多內容都是上述思路轉變的體現。
“原因之一,是可以運用的傳統宏觀政策工具已經非常有限。”上述權威專家告訴記者,一方面,在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下,我國赤字規模去年首次破萬億,財政赤字率達到2.2%,在債務規模不小、財政增收困難的情況下,擴張性財政政策空間不大;另一方面,廣義貨幣供應量M2已超過110萬億元,接近GDP的兩倍。
“如果再擴大赤字和超發貨幣,雖然可能會換來一時的增長,但也會加大通貨膨脹和財政金融風險,給未來發展帶來很大隱患。”他談到。
更大挑戰在於,經過3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結構性失衡已成為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掣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