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競爭,最好的格局就是:軍事上威懾但不破局,政治上合作為主競爭為輔,而在經濟戰場上暗中角力。其實,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種格局:八一建軍節之前,中國舉行了備受矚目、近年來最具實戰性的朱日和軍事演習,低調公布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東風41戰略導彈,威懾之意明顯;政治上,在東烏克蘭、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兩方都相當謹慎,寧可置身事外、選取棄子戰術,生怕陷入泥潭影響主戰場;而在雙方利益最攸關的地區,無論是中日關係、中菲關係上,又互不相讓……這種格局肯定會在相當長時間內存在。最終,戰場可能在企業和經濟戰場展開。偏偏在經濟領域,特別是企業市場上,政府所能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很多,更多要靠企業自身,政府更多是順勢而為。
比如,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政府都在積極去IOE(去IOE是對去“IBM、Oracle、EMC”的簡稱,三者均為海外IT巨頭),針對高通、微軟等反壟斷,還查辦了葛蘭素史克等外企腐敗案。去IOE可以給華為、浪潮等IT企業一些空間,但是,在大多數領域,如專利藥、操作系統和芯片等領域,中國廠商相距甚遠,未必就能給國內企業帶來很大的市場機會。這些主要市場說了算的領域,也不可能砸下四萬億就能起到效果。反倒是一些領域的國企更為適合,比如,中石油已經超過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石油儲量第一的公司,比如中國的高鐵已經成為經濟外交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其實與國企的身份關係不大,是因為這些領域恰恰不僅僅市場說了算。
可見,中國爭奪國際生存空間的路還有很遠,對國家來說風險重重又不得不為,對企業和市場來說,還有賴於中國未來的企業家和90後、00後新生代們,是一場需要高層指揮大兵團作戰、但是又需求全民參與的“淮海戰役”。
正是因為有了前期反腐體現出強大力度,人們當然對本屆政府有更高的期望。政治上的反腐與制度化、經濟上的市場化與再分配、外交領域的發展空間與和平崛起,可以視為本屆政府需要後續挑戰的三大戰役——抑或需要多屆政府延續下去的命題。 |